過去五年,江西運管機構始終圍繞“服務、規范、監管”的工作重點,堅持市場管理“放手不甩手”、安全管理“監管不包管”,瞄準市場管理和安全管理兩個中心精準發力,深入治理道路運輸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維護了全省道路運輸安全穩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期間,全省道路客運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了59.5%、55%、55%,安全生產主要指標均有較大幅度下降。
>
“放手”不“甩手”
做好一加一減
道路運輸是市場開放最早、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涉及面廣,各種新舊矛盾和問題交織。如何實施行業治理、有效開展運管工作,我覺得關鍵是要定好位,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我個人很認同李克強總理的觀點——開亮路燈,管好紅綠燈,當好交警。過去運管機構總是以“管理者”自居,頭腦里沒有多少“服務”的概念,簡單地把管理和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劃等號,居高臨下執法,方式粗暴簡單,影響了道路運輸發展的和諧局面。所以這幾年,我們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學會“放手”但又不“甩手”,做好一“加”一“減”。
學會放手,做好“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減法。按照“凡是該企業做的事堅決交給企業去做,凡是市場能解決的事交給市場去解決”的“兩個凡是”要求,把該放的權放到位。
繼續簡政放權,為市場和企業松綁。厘清了省級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取消了行政審批事項1項,下放、轉移3項,7項行政許可由前置審批調整為后置審批,18項設區市管理權限下放至省直管縣運管機構。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前提下,自我加壓,推出了自選動作,比如不再對新增駕校實行規劃數量控制,減少客運班線許可審批環節,下放出租汽車評標專家庫使用權限,制定出臺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和安全評估并軌實施意見等,激發了市場活力,減輕了企業負擔。
優化審批服務,提高審批效率。2013年,江西成立了省級道路運輸行政服務中心,通過流程再造將所有局本級行政許可事項全部納入了行政服務中心,實行網上聯合審批和“一個窗口”集中受理辦結,并創新性地推出預約服務、郵寄快件等“綠色通道”,有效提升了審批服務水平,獲得了群眾業戶的一致好評。運行兩年多以來共受理業務32000多件,即時辦結率達100%,被評為2013-2014年度全省交通運輸行業文明示范窗口,有效提升了江西省運管機構的對外形象。
不甩手,做好“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加法。繼續加強監管,把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該營造的市場環境營造好。這幾年,主要在完善市場準入退出制度、加強執法規范市場秩序、構建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上做文章。
在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完善方面,致力于健全行業管理法規制度。從2011年《江西省道路運輸條例》正式實施開始,五年間制定出臺了與省道條相配套的37項規章制度,涉及道路客貨運、城市客運、維修、駕培等所有子行業。與此同時,致力于推進道路運輸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制定了道路運輸企業、從業人員質量信譽考核制度,且每年度開展考核和信用評級;制定了客貨運輸駕駛員、教練員“黑名單”制度并嚴格執行,截至2015年,已有193人被列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布;制定了行業誠信考核管理辦法,啟動了道路運輸誠信信息系統建設。這些舉措有力完善了江西省道路運輸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
在加強執法規范市場秩序方面,實施統一執法文書和自由裁量權標準,不斷創新執法方式,堅持法、理、情有機統一。主動加強與泛長三角地區各省運管機構執法協作,建立了案件協查制度和稽查信息共享機制,定期開展聯合稽查行動;在省內,運管機構之間、運管機構與公安交警部門之間不定期開展跨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行動,共同打擊非法經營活動。還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網上稽查,通過動態監控運輸車輛GPS軌跡,查處不按規定線路行駛等違法車輛。“十二五”期間,組織的全省稽查活動共查處違法經營案件13142起,有效凈化了市場環境,維護了市場秩序。
在構建便捷高效的運輸服務體系方面,采取疏堵結合方式,一方面限制800公里以上長途客運班線的發展,對現有的長途客運班線實行接駁運輸,組建接駁運輸聯盟;另一方面支持中短途客運班線發展,各設區市均開通了與機場、高鐵站的配套運輸服務,大力推進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爭取3000萬專項資金開展了鎮村公交試點。5年來,共取消50條班線,224條班線完成公交化改造。與此同時,大力推進城市公交優先發展,爭取了省政府的支持出臺了實施意見,并首次以省政府的名義召開了推進會,公交優先發展從過去的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各地通過優化公交線網布局、更新公交運力等,提升公交服務滿意度。著力完善站場體系,新增了3個綜合樞紐,10個縣級以上普通客運站,107個農村綜合服務站、2000個農村候車亭。開展了全省二級以上客運站標準化建設,召開了現場推進會,規范客運站管理。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便捷、更優質的運輸服務。
>
“監管”不“包管”
實現一升一降
抓安全生產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行業發展和一切工作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這幾年,很明顯地感覺到安全工作越來越受重視,要求越來越嚴,標準越來越高。所以,我們把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嚴格落實行業管理部門的監管責任,并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做到“監管”不“包管”,實現了安全監管水平、安全生產各項指標“一升一降”。具體來說有幾個明顯變化:
重視程度明顯不同。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原則要求,制定了《省運管局行業安全生產監管職責暫行規定》,明確了局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局機關內部處室的安全監管職責,完善了隱患排查、掛牌督辦、安全約談、責任追究等基礎管理制度,形成了壓力層層傳遞、責任層層落實、部門齊抓共管的安全監管責任體系。
監管手段明顯不同。堅持走科技興安的道路,從平臺搭建入手,建設了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政府監管平臺和企業監控平臺,省級道路運輸監控指揮中心、客運站視頻聯網監控系統等一系列的監控平臺,并輔之以完善的工作機制,建立了重點營運車輛動態監控逐級通報考核機制、企業監控平臺運營商備案管理機制、定期通報和約談機制,對監管平臺上線率、客運車輛和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平均周上線率動態監控情況按月進行通報等等,最終有效應用于日常安全監管中,比如利用動態監管這雙“千里眼、順風耳”,查處凌晨2~5時違規運行車輛,經常性地檢查車輛上線、運輸企業監控人員、違章駕駛、超速行駛等情況,對安全隱患突出的運輸企業、車輛和駕駛人員加強重點監督和指導,保持了安全監管的高壓態勢。
督查力度明顯不同。堅持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明查與暗訪相結合、重點與一般相結合的督查辦法,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深入基層運管機構、運輸企業一線,針對春運、國慶、寒暑假等重點時段、“兩客一危”車輛等重點領域以及車輛、駕駛員、營運線路等重點要素和環節開展督查,并制定了道路客貨運輸企業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分級指南。僅2015年就派出23個督查工作組和5個暗訪組,出動督導人員140人次,查找出安全隱患146個并下發整改通知書,要求企業對隱患進行登記和治理并報屬地運管機構備案,及時消除隱患,實現安全監管由點到面、由抽查到普查、由事后責任倒查到事前事故預防的轉變。
責任倒查力度明顯不同。堅持有責必究、有過必罰,對每一起事故都要按照“實事求是、依法依規、注重實效”的要求和“四不放過”的原則嚴厲查處。比如嚴肅查處了“4·5”、“5·1”兩起較大道路客運安全事故,嚴肅查處凌晨2時至5時違規運行車輛,并從嚴從重作出處理;查處了影響了比較大的幾起違法案件,如吊銷了吉安青原區國泰旅游客運公司經營許可、鷹潭至珠海省際班線經營權、對都昌至汕頭班線實行停業整頓處罰等,在行業和社會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