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道路運輸是交通運輸行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最為有效的抓手之一,目前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外交的重要內容。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顧國際道路運輸改革發展成果,總結經驗,展望未來,全力開創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新局面,對于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際道路運輸的發展成就與經驗總結
自1991年我國與蒙古國政府簽訂首個中外國際道路運輸協定以來,我國國際道路運輸走過了近30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雙多邊關系和增進友好往來的重要橋梁紐帶,在落實我國周邊外交政策、服務支撐我國對外交流合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家外交經貿合作支撐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國際道路運輸逐步成為國家層面外交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2017年,我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和土耳其分別簽署的中烏、中土國際道路運輸協定,成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果。今年6月8日,在習近平主席和俄羅斯普京總統見證下,中俄雙方簽署了新的中俄國際道路運輸協定。6月21日,在李克強總理和尼泊爾奧利總理見證下,中尼雙方簽署了尼泊爾借道我國西藏自治區公路運輸的議定書。今年以來,我國與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等國發表的兩國聯合聲明中,均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跨境運輸、暢通國際運輸走廊的內容,國際道路運輸越來越成為國家層面開展合作的重要內容。
國際道路運輸合作區域加速拓展。目前,圍繞服務經濟走廊建設,我國與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國際道路運輸合作,共簽署了13個雙邊、5個多邊國際道路運輸協定,建立了18個雙邊、多邊事務級會談機制。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重點城市為中心、邊境口岸為節點、覆蓋沿邊地區并向周邊國家輻射的國際道路運輸網絡。西部方向,簽署了上合組織協定、中吉烏等多邊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協定,并與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等簽署了雙邊運輸協定,暢通了中國—中亞—西亞國際道路運輸走廊。北部方向,與蒙古、俄羅斯簽署了《關于沿亞洲公路網國際道路運輸政府間協定》,開辟了從我國經蒙古國至俄羅斯的國際道路運輸通道;南部方向,簽署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建立了中國—中南半島走廊國際道路運輸網絡。
運輸服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際道路運輸企業從無到有,規模實力不斷壯大,經營業戶(含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間汽車運輸)已達到1458戶,營運車輛超過6.4萬輛,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2007年至2016年,我國國際道路運輸車輛從8647輛增長到27338輛,年均增長13.6%。在我國已開放的77個國際公路口岸中,有73個口岸已開展國際道路運輸業務,國際道路運輸年過客量、過貨量已穩定在800萬人次和5000萬噸以上的水平。年貨運量在百萬噸以上的口岸達7個。在跨境運輸領域,陸路口岸運輸與陸海聯運、“渝新歐”和“鄭新歐”鐵路運輸等多式聯運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國際運輸日益成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助推區域經濟合作的骨干力量。同時,國際道路運輸在暢通口岸應急通道、保障救援和應急撤僑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規標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的雙邊、多邊汽車運輸條約,奠定了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基礎。2004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明確了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的法律地位。交通運輸部先后出臺了《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國際道路運輸識別標志標準規范》《國際道路貨物運輸車輛選型技術要求》等行業法規和標準,進一步推動國際道路運輸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軌道。各省區也結合實際,積極出臺法規政策,健全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創新支持措施,有力促進了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運輸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層面,成立了相關部委、省級人民政府、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和鐵路總公司等25家單位組成的國家便利運輸委員會,形成了推進國際道路運輸協定簽署落實、項目布局、口岸通關、基礎建設等的整體合力。在多部門共同努力下,我國于2016年正式加入了《1975年國際公路運輸公約》(TIR公約),并于今年在霍爾果斯、綏芬河、滿洲里等6個口岸完成了TIR試點實施,為車輛通關提供極大便利。地方層面,各沿邊省份分別與周邊國家建立了省級合作機制,促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目前,內蒙古二連浩特公路口岸70%以上通關業務采用“三互”通關模式,通關時間平均壓縮了40%以上。吉林將國際道路運輸信息化平臺納入省政府電子口岸中,并為經營者異地辦理許可開辟“綠色通道”,提高了查驗和通關速度。遼寧省初步實現了公安、海關、交通部門對國際道路運輸車輛的信息共享,便利了運輸車輛出入境通行。在各級各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口岸和交通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完善,國際運輸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作用顯著增強。
拉動邊境地區開放開發能力明顯提升。國際道路運輸的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促進了區域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也活躍了邊境貿易,富裕了一方經濟,維護了邊疆穩定,為邊境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黑龍江綏芬河市出口俄羅斯70%以上商品經由國際道路運輸運抵俄羅斯各大城市,不僅有力帶動了綏芬河市的經濟發展,而且拉動了內地產品的大量出口,使綏芬河成為我國對俄貿易的橋頭堡。內蒙古滿洲里口岸作為全國最大的公路和鐵路口岸,進出口總額約占全區的三分之一,承擔著中俄貿易65%以上的陸路運輸量,成為中國連接歐洲各國陸路運輸的關鍵節點。廣西憑祥依托國際道路運輸大力發展口岸經濟,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均位居全國第一,打造了對外開放橋頭堡和區域經濟增長極。
回顧我國國際道路運輸改革發展實踐,概括起來就是做到了“四個堅持”:
堅持站位全局,從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角度,謀劃頂層設計。國際道路運輸管理工作關乎國家發展大局,謀劃工作必須站位國家發展全局,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服務更高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建設、服務雙多邊經貿合作為導向,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從規則銜接、技術支撐、信息互聯、通行便利等多個方面入手,謀劃思路,創新方法,實化舉措,形成符合國家戰略、符合外交方略、符合發展潮流的制度設計。
堅持放眼全球,從融入世界發展秩序的角度,推進互聯互通。國際道路運輸管理工作關乎雙多邊國際事務和外交形象。必須將國際道路運輸作為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載體,作為擴大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的具體體現,緊緊圍繞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主動對標國際運輸便利化相關公約,研究吸納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倡導的運輸規則,為立足周邊、輻射沿線、面向全球的互聯互通體系構建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開放包容,從實現區域共同發展的角度,加強合作交流。國際道路運輸工作涉及國家眾多、地緣復雜,必須尊重各國在民族、宗教、文化背景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與有關國家充分溝通,平等協商,體諒包容,求同存異,共同推出務實合作的具體措施。
堅持多方聯動,從加快貿易便利化發展的角度,打通壁壘障礙。國際道路運輸管理工作涉及多部門、多區域、多領域,必須充分依托國家便利運輸委員會平臺,既要依靠外交、公安、海關等各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又要充分發揮沿邊省份人民政府及其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中央與地方協同推進的整體合力,切實解決制約發展的短板和非物理障礙,提升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水平,實現人便于行、貨暢其流。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影響和制約國家便利運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頂層設計、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缺失的問題仍然存在,國際運輸協定規則的研究、簽署與落實力度不夠,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服務便利運輸還不到位,運輸便利化發展的整體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新時代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歷史使命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氣象和新格局逐步形成,國際道路運輸發展也呈現“四個轉變”的階段性特征:一是從開放格局上看,國際運輸正在從支撐沿海、東部先行,向支撐沿海沿邊聯動、東西雙向互濟轉變。二是從合作框架上看,國際運輸合作正在從上海合作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等區域合作框架為主,向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的全面開放戰略合作框架轉變。三是從輻射范圍上看,國際運輸正在從服務沿邊區域、雙邊貿易運輸為主,向服務全域多邊合作、通道走廊建設轉變。四是從運輸需求端看,人民群眾對國際運輸的需求正在從“走得了、運得出”,向“走得安全、走得便利”轉變。呈現出的這些新特征,標志著我國國際道路運輸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凝心聚力,乘勢而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國家便利運輸發展的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推進國際合作的戰略方向,高瞻遠矚地擎畫了我國交通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國際道路運輸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綜合分析國際道路運輸發展形勢和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打通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走廊運輸通道,消除制約便利運輸的“硬隔離”,形成完善的雙多邊運輸合作機制,基本形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規則無縫銜接、人員貨物流通順暢的現代化國際道路運輸體系;健全跨部門、跨區域的大通關協作機制,消除制約便利運輸發展的“軟阻礙”。提高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基本實現國際道路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開放有序、現代高效的國際道路運輸體系,為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參與國經貿發展和人文交流提供全面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領導指示精神和部黨組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實現國家便利運輸現代化目標,扎實做好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工作。總體思路概括為“一聚兩促三提升”:一聚,就是要聚焦“一帶一路”戰略布局與互聯互通建設要求;兩促,就是要著力促進雙多邊外交經貿合作,促進陸海統籌、東西聯動的運輸通道建設;三提升,就是要提升國際運輸便利化發展能力,提升中央關于國際道路運輸事權的履職能力,提升國際運輸公約研究和專家隊伍建設等基礎保障能力。
◇國際道路運輸的發展設想
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依托國家便利運輸委員會工作機制,會同各相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消除制約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軟硬件短板和非物理障礙,扎實做好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工作。
進一步便利跨境出行和貿易流通。圍繞“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建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推進國際道路運輸雙多邊合作,同有關國家推進國際道路運輸協定的簽署和落實。客運方面,進一步推動線路覆蓋范圍向腹地延伸,使旅客運輸車輛入境手續辦理和通關更加便捷高效。貨運方面,進一步擴大開放范圍,加快打造“一帶一路”沿線過境運輸通道,加快形成全國范圍不限定貨運線路的運輸模式。
進一步提升行業監管服務水平。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進落實便利通關措施,加快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做好與國家電子口岸平臺和“單一窗口”的信息共享;研究推進國際道路運輸行車許可證發放制度改革,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市場監管和服務水平。與有關國家重點研究建立司乘人員便利通關的規則體系,全力推進人、車、貨的便利化。
進一步促進沿邊地區經濟發展。一方面,通過進一步深化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道路運輸合作,積極推動現有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增量改革,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繁榮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發展,帶動我國東北、西北、西南、東南沿邊地區成為面向中亞、西亞、東南亞以及歐洲的重要前沿樞紐,實現與國際市場無縫銜接。
進一步推動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通過加快形成國際道路運輸大通道,進一步減少運距、稅費,降低企業運輸經營成本,拓展國際物流發展空間。同時,通過提高口岸通關效率,改善便利運輸環境,為企業更高效地配置資源創造有利條件,提高區域經濟循環質量,推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銳意進取,埋頭苦干,不斷開創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新局面,為建設交通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