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治機動車排氣污染,進一步改善我市環境空氣質量,2010年廣州市啟動實施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檢查與強制維護制度(以下簡稱:I/M制度),其中機動車排氣污染強制維護工作由廣州市交委牽頭負責。三年多來,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的關心和指導下,我委緊扣"五個體系、一個核心",穩步有序地推進該項制度的實施,目前全市已建立起由750家維修企業組成的排氣污染強制維護網絡,年維修量達15萬車次,年均創造經濟效益近3億元,年均減少CO排放21.68萬多噸、減少HC NOX排放2.55萬多噸,為廣州發展低碳節能交通、創建生態文明城市做出了積極貢獻。主要經驗做法如下:
一、以建章立制為先導,構建標準規范體系,是強制維護制度規范實施的必要前提。
2007年,廣州市人大審議通過《廣州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規定》,在全國率先通過地方性法規明確在本地實施I/M制度的要求。2010年廣州市環保局與交委、公安局、質監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檢查與強制維護制度的通告》,確定從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I/M制度。我委先后研究制定排氣污染維修管理辦法、維修工作指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確有關技術標準、作業流程和服務規范等運行細則。
二、以政府統籌為主導,健全組織領導體系,是強制維護工作高效落實的機制保障。
廣州市政府先后印發《2008-2011年空氣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后亞運時期空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等文件,對實施I/M制度做出規劃部署。成立由市領導牽頭負責的排氣污染防治專項工作協調小組,在市環保局設立協調小組辦公室,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同時,廣州市交委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由相關單位和部門,以及行業協會具體負責落實推進任務。
三、以轉型提升為導向,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是強制維護工作有效落實的關鍵所在。
我委以推動實施I/M制度為契機,積極引導機動車維修企業開展轉型升級,建立完善集技術準入、技術公關、技術培訓和技術示范四位一體的服務保障體系。
組建起由750家一、二類汽車維修企業組成的、遍布全市11區的網格化維修體系;依托維修行業協會組建技術專家隊伍加強技術攻關,實時提供技術支持;根據本市實際情況,組織編制培訓教材,分批培訓企業技術骨干2000多人次;擇優評選11家排氣污染維修示范企業,為業內同行樹立技術標桿。
四、以信息手段為突破,改造傳統維修監督管理體系,是強制維護工作落實到位的有效措施。
建設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和維修數據實時聯網系統,檢測與維護數據實時對接、共享,實現車輛"檢測、維修、復檢"三環節的無縫銜接,確保完整地實現I/M制度的規范流程。通過信息系統實現對維修流程和配件使用的全過程監管,以信息化手段實現對維修個案的溯源管理,更好地維護廣大車主的合法權益。
五、以服務群眾為基點,落實全方面宣傳引導體系,是強制維護工作順利實施的重要補充。
制作溫馨提示,通過媒體、網絡、企業等途徑,落實對廣大車主的宣傳引導;印制工作指引,落實對全市一、二類汽車維修企業的動員宣貫以及信息系統的部署應用;加強服務公開,通過廣州交通信息網提供維修企業信息查詢功能,方便車主擇優、就近送修車輛;分別開通交通和環保的投訴服務熱線,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及時為車主排憂解難。
六、以社會效益為核心,是強制維護制度順利實施的強大動力。
I/M制度實施3年來,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凸顯,獲得了普遍的社會支持和理解。
(一)減排效果突出。
I/M制度的實施,有效實現了排放超標車輛的強制修復,有效控制CO、HC和NOX等污染物排放逐步下降,具有突出的環境效益。據估算,我市實施I/M制度后,年均減少CO排放21.68萬多噸、減少HC NOX排放2.55萬多噸。
(二)節能效益明顯。
通過強制修復排放超標車輛,車輛燃油經濟性平均可提高3%~4%。據估算,2013年,全市15萬復檢車輛經修復后,可以節省汽油1800萬升,節省汽油開支1.4億元。
(三)社會效應凸顯。
通過實施I/M制度,車主普遍提高車輛日常維護保養意識,有利于改善車質車況,進而提升車輛排氣污染檢測合格率。2013年,廣州市汽車首檢合格率87.72%,同比上升3.11%。
(四)行業效益顯著。
為有效適應車輛排氣污染維修需求,維修企業更加注重高端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普遍加大了技術攻關力度,進而推動整個維修行業的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提升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為行業轉型升級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另外,I/M制度的實施為企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有利于促進行業持續發展。據估算,2013年僅排放超標車輛維修作業即為維修企業帶來1.5億元的營業額。
七、以深化改革為引領,繼續推動強制維護制度深化實施。
下一步,我委將繼續按照交通運輸部和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的統一部署,堅持以信息化改造傳統交通,深化排氣污染維修信息管理系統應用,促進維修企業共享排氣污染檢測過程數據進行故障診斷,提高故障診斷準確率,提升維修能力。同時,總結實施I/M制度的管理經驗,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監管等技術手段,創新行業管理機制和模式,進一步推動廣州機動車維修行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市場、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