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努力推動汽車維修行業轉型升級
2014-09-26 來源:全國機動車維修會議
打印 字號:
T|
T
近年來,遼寧省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加快"四個交通"發展這個總體要求,以加強誠信體系建設為重點,健全完善汽車維修行業管理體制,著力培育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努力構建汽車維修市場長效監管機制,有力推動了汽車維修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全省交通運輸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汽車維修企業15810戶,比2011年增長12.6%,其中一類企業968戶,二類企業3603戶,三類企業10564戶,分別增長10.6%、2.5%、19%。
目前,從我省汽車維修行業發展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品牌企業不斷增多,汽車維修企業規模逐步發展壯大,汽車維修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13年底,品牌化、連鎖化經營的企業有832家,比2011年增長了32%。
二是汽車維修量快速增長。2013年全省汽車維修量達2425.33萬輛次,比2011年增長12.3%。其中,整車修理11.24萬輛次,總成修理53.8萬輛次,二級維護120萬輛次,專項修理2209.4萬輛次,分別增長3.1%、-4.8%、8.9%、13.5%。
三是維修服務質量顯著提高,從業人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質量保證期內返修率從2011年的3%降到2013年的1.5%。截至2013年底,全省汽車維修從業人員116989人,持證上崗43425人,分別比2011年增長7.7%、 24.5%。
四是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汽車維修服務質量投訴率從2011年的萬分之0.9下降到2013年的萬分之0.5,投訴處理率逐年提高,投訴處理滿意度顯著提升。
在加強汽車維修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方面,我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建章立制,全面夯實行業誠信管理基礎。按照交通運輸部加強汽車維修行業管理的有關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大力加強管理制度建設,為汽車維修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一是制定了《遼寧省汽車維修管理制度匯編(示范文本)》,出臺了工作制度19項、各工種安全操作守則7項、崗位責任制9項,對汽車維修企業人員、質量、安全、環保設備、配件及計算機技術應用管理等進行了全面規范。二是聯合省工商局制定了《遼寧省汽車維修合同(示范文本)》,明確了從事整車修理、總成修理、二級維護和維修預算費用在3000元以上的維修作業,以及托修方提出簽訂合同要求的其他維修作業必須簽訂制式維修合同,汽車4S店和其他規模的汽車維修企業可自行制定維修合同,但須報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備案后實施,有效保障了承、托修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目前,全省二級維護企業維修合同使用率達100%,二類以上維修企業合同使用率達85%。三是規范了《遼寧省機動車維修結算清單(式樣)》,明確汽車維修企業在結算時,工時費與材料費分項計算,實現了汽車維修消費的公開透明。四是修訂了《遼寧省汽車維修行業工時定額》,對轎車、客車和貨車三大類車輛的大修、二級維護、一級維護、小修、修理機械加工和專項加工等6個方面的工時定額進行細化調整,并向全省汽車維修企業免費發放,進一步規范了汽車維修工時收費價格。五是制定了《遼寧省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管理辦法》,在全省推廣合格證聯網管理打印系統,嚴厲處罰不按規定簽發《竣工出廠合格證》或簽發虛假《竣工出廠合格證》的行為,實現了合格證計算機打印和檔案信息的網絡化管理,進一步強化了維修、維護質量管理。目前,全省汽車維修企業機動車維修竣工出廠合格證年簽發量達100萬套。
(二) 培育品牌企業,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堅持以誠信考評和達標創建活動為抓手,積極創新活動載體,嚴格評估考核標準和服務質量規范,著力打造服務品牌。為充分調動汽車維修企業誠信經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省在全行業組織開展了誠信企業考評活動,參照《全國汽車維修誠信企業評估指標體系》,結合汽車維修行業管理實際,按照企業的不同類型,制定了《遼寧省汽車維修誠信企業考核評價標準》,從2004年開始,每兩年開展一次汽車維修行業誠信企業創建活動,全省共有160家企業被評為全國汽車維修行業誠信企業。同時,我省還深入開展了汽車維修服務達標創建活動,制定了《遼寧省汽車維修服務質量規范(DB21/T 1951- 2010)》,按大中型客車和危險品運輸車輛維修企業、汽車4S店、二級維護企業以及其他一、二類汽車維修企業進行分類,有步驟、分層次開展了達標創建活動,實現了全省汽車維修行業全覆蓋。目前,全省已有155家企業達到創建標準,達標比例占首批參與創建企業的56.7%。為了使達標創建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讓企業享受到服務達標的紅利,全省各級運管機構按照"常事優先,急事特辦"的原則,主動上門為達標企業協調解決制約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保姆式"服務,促進一批區域性品牌維修企業做大做強,帶動整個汽車維修行業服務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如,大連"濱城車大夫"汽修企業,在其網站上開設了"車大夫問診""專家目錄"等窗口,建立了百人車大夫專家庫,向廣大群眾免費提供汽車維修及相關法律法規咨詢服務。兩年來,共為8000余人提供解答服務,受到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社會公眾的一致好評;錦州奧星越秀汽車服務集團發展連鎖經營店10余家,全部實行了"六統一,三公示",即統一企業品牌和標識、統一裝備、統一配件供應、統一收費標準、統一維修標準和操作規范、統一對外服務承諾,公示作業項目、公示收費標準和公示維修質量保證期,成為全省汽車維修服務規范化、標準化樣板企業。2011,該企業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核準為"普惠制汽車職業培訓教學基地"。
(三)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提升行業信息化管理水平。近年來,全省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加快推進科技信息成果轉化,有力提升了汽車維修行業信息化水平。一是進一步優化完善了全省運政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對車輛維修企業的動態監管,建立了維修企業開業許可、日常監管、行政處罰、信譽考核等維修企業電子檔案,推動汽車維修行業管理由粗放式經營向精細化管理轉變。二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研究開發了全省統一的汽車維修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政務信息、維修企業信譽考核信息、經營資質與電子地圖及導航服務的有機結合,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權威、全面、便捷的車輛維修信息查詢服務。使車主在實現信息查詢的同時,還可以對維修企業服務質量進行網上點評,或者向行業管理部門投訴,促進汽車維修企業誠信守信、優質經營。三是積極推進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聯網聯控,使行業管理部門通過聯網聯控系統實時、全面地掌握檢測情況,督促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認真履行綜合性能檢測職責,從源頭上避免了技術狀況不合格的營運車輛上路運營。四是鼓勵引導維修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通過購置自動化檢測維修設備,引進開發生產經營管理系統,建立客戶管理檔案,進一步提高車輛故障診斷效率、維修技術和維修質量等整體服務水平。
(四)加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誠信經營的濃厚氛圍。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網站和行業雜志,大力宣傳誠信企業,引導企業始終把誠信經營、文明服務作為維修檢測企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根本上強化履約承諾意識。特別是以"3.15"消費者權益日為契機,由行業管理部門和協會牽頭組織開展汽車維修服務宣傳和業務咨詢活動,向維修業戶發放《遼寧省汽車維修行業誠信服務行為公約》,倡導遵章守紀、文明生產、優質服務、合理收費、保證質量的汽車維修服務宗旨,樹立汽車維修行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強化對從業人員的誠信教育。在全省建立了15個汽車維修從業人員培訓考試基地,統一編制了講義,落實了培訓教師持證上崗制度,重點加強從業人員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相關內容培訓,嚴格開展從業人員年度誠信考核,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于存在失信違規行為的從業人員,一經查實,予以停職并組織崗位培訓,再經發現注銷其從業資格。目前,全省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37.1%,技術負責人、質量檢驗員持證上崗率達95%,全省汽車維修行業人員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

(五)強化考核監管,建立汽車維修市場長效管理機制。從機制建設入手,采取經營信譽考核的辦法,進一步提高汽車維修市場管理水平。一是制定《遼寧省道路運輸經營信譽監督考核暫行辦法》,將維修經營者的基本情況和考核信息,運管機構的日常檢查和執法檢查結果,群眾訴求和媒體報道情況等的信息納入考核檔案,按照相關標準予以加分或減分處理,通過年度統一計分來確定其誠信等級。二是將信譽考核與省政府開展的建設"信用遼寧"工作相結合。與省政府信用建設辦公室建立聯動機制,將經營信譽考核結果納入省政府信用平臺,實現了社會信用的全方位考核。三是積極創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我省在政府采購招投標、保險事故車輛拆檢定損中心認定和肇事車修理等方面,對信譽考核等級較高的企業給予積極推薦,有力促進了維修企業發展。三年來,全省累計考核維修企業43726家、從業人員12325人次,達標率達到98%。加大日常監管力度。在全省推行屬地管理和網格化監管模式,縣級運輸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對轄區內經營業戶的監管。通過建立網格化監管模式,實現每一條街道、每一家維修企業對應一個監管責任人,責任人對一、二類維修企業每月檢查一次,三類維修企業每季度檢查一次,確保行業監管責任落實到位,實現行業管理不留死角。我省還結合市場狀況,對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維修企業進行了清理整頓,對經營資質不達標的企業進行了降級或責令限期整改處理;對不能如期完成整改的企業由原許可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取締其經營資格。同時,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改進提升機動車維修管理服務活動,從資質條件、經營行為、規章制度落實和維修質量考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檢查,強化誠信經營服務,并要求企業明確異議受理部門或人員及處理流程,明確規定或向客戶說明承諾辦理時限,嚴厲打擊擴大維修項目范圍、"小病大醫"等欺詐行為,以及"高價保養套餐"、偷工減料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為汽車維修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