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路上的“電教大篷車”
2014-04-14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
T|
T
在小興安嶺腳下的黑龍江省綏棱縣四海店鎮駛往縣城的客車上,乘客們都被車載電視上正在播放的農資選購和使用方面的科教知識所吸引了。農民乘客劉群看到到播放識別真假化肥選購方面的內容后,高興地說:“太好了,這回買化肥想吃虧上當都難了!”
這個縣的農民能在營運客車上看到科技節目,這是綏棱縣交通黨委為加大運輸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利用客車車載電視這個平臺,唱起的電化教育進農村這臺大戲,是送給農民的又一份科技大餐,被農民們譽為“電教大篷車”
>
“大篷車”帶來新文化
綏棱縣是國家二類革命老區,日偽時期留下的森林小火車、白馬石、大仙堂等抗聯遺址都是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然而,由于這個縣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一度受阻,成為全省弱縣之一,財政收入每年不足6000萬元。道路運輸發展的滯后也制約了這個縣的經濟發展,全縣10個鄉鎮,營運線路96條,總里程2800公里,90%以上為農村公路,且都是土路;營運客車95輛,有95%的客車跑農村,有一多半客車是舊車。
從2010年起,該縣圍繞“白馬石”、“大仙堂”和“老金溝”等東北抗聯遺址紅色資源,加大了紅色運輸線的發展。首先改造運輸基礎設施,先后更新全部客車109輛。其次,把形象教育搬上客車,在客車上都安裝了車載電視和GPS監控系統。在建設和諧新農村進程中,廣大農民的頭腦得到了洗禮,思想得到了凈化和提高,對文化品位和文化欣賞也都有了新標準,他們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和熏陶,需要適合農民需要的文化大餐。因此,縣交通局、運輸管理站和運輸公司,利用客車這個載體,搭建立體電化教育平臺,把健康、適合農民口味的電化教育搬上了客車。運輸公司還專門在客運站設立了“電教辦公室”。根據季節和運營線路的特點,制作了有“科技種植、養殖知識、農機修理、致富帶頭人”和“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等內容的光碟220本,發到每一輛客車上播放。旅客們高興地稱贊:這個方法很好,我們不但坐了車,還學到了脫貧致富的好知識、好典型。
>
“大篷車”成為致富課堂
“電教大篷車”進村屯,不但活躍了營運線路和旅途氣氛,還給農民送去了科技致富的好知識、好信息。革命老區長山鄉村民李海在車里看到農民跑客運出租賺錢的好典型,就趕緊買了一輛出租車,當年就盈利5000多元,政府還發給他4000多元的燃油補貼。在政府取消了車輛的養路費和運輸管理費后,他的收入更高了。他說:“過去我們農民信息太閉塞了,啥信息都不掌握,現在來回坐客車進城看電教片才知道,農民不但靠種地能脫貧,靠干出租運輸更能致富。如果沒有電教典型,我不知道還可以干出租,也得不到這些實惠。”
靠山鄉東方紅村書記沈桂蘭在一次乘車旅途中,看到“電教大篷車”介紹冬季蔬菜種植方法時,心動了。她回到村里,向大家提出了冬天發展蔬菜經濟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擁護。于是,當年冬天,他們就大面積建路邊溫室大棚,每戶基本都有一棟大棚,占地面積達80多坰。目前,全村已發展路邊塑料溫室大棚600多棟,增加種植面積1200畝。黃瓜、芹菜、茄子、柿子等24種夏天可見的蔬菜,冬天在這里也應有盡有了,東方紅村真正成了城里人的菜籃子,這個菜籃子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東方紅村靠路邊塑料溫室大棚走出了一條致富路,違法現象不見了,文明程度高了,而且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村。
>
“大篷車”引來“金鳳凰”
綏棱縣處在山區,本地的資源和優惠政策傳不出去。于是,該縣利用3年時間,整修了120條共計1400公里的山區公路,把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利用“電教大篷車”在發往哈爾濱、大慶等客車上播放綏棱旅游、資源開發、優惠政策方面的光碟。沒多久,便有商家紛紛來考察旅游、來建廠投資,搞項目開發。每年旅游季節都有大批游客來綏棱山上觀光、漂流旅游。同時,又招來了石料廠、水上漂流、森林旅游、山野菜開發、山野物養殖場等30多個致富項目上門。山東省客商邵連山、大慶市客商王德林僅在靠山鄉就先后投資2800萬元,利用當地的大豆、木材、大理石等資源,建起了油廠、木器廠、理石加工廠,安置閑余勞力2500人,拉動了村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
“大篷車”送去了文明新風
小小的”電教大篷車”,每天行駛在村村屯屯,每到一處都會撒下一路新風。上集鎮諾敏河村有一家三兄弟在贍養老人上互相推諉,家庭矛盾不斷升級。在發往諾敏河的客車上,哥仨看了法制教育片后,深受教育和啟發?;厝ズ螅麄儗μ柸胱?,檢討了自己的行為,感到很羞愧,便自愿達成了贍養老人的協議,為老人解決了養老費1500元,多年未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教育乘客的同時,司乘人員也深受感染,好人好事不斷涌現??蛙囁緳C王立志,在駕駛途中發現幾名乘客在車上賭博,當時他沒有聲張,將車直接開到了派出所,不法之徒受到了制裁。兩年來,他不但在車上制止行竊12起,為旅客挽回損失1.5萬元,還免費拉乘老弱病殘旅客200多人。姜奎是由縣城發往雙岔河鄉雙東村的班車司機,他得知本村有十幾名小學生每天要步行十幾公里路去雙泉村小學上學,心想:“雙東村是革命老區,不能讓孩子們走這么遠的路去上學。”于是,姜奎就當起了義務接送員,“電教大篷車”又成了農村小學的“免費通勤車”。姜奎每天準時把孩子們送到學校,然后再接回家,幾年來風雨不誤,村民們非常感動,都豎起拇指夸贊道:“‘大篷車’不但義務給我們農民送科技知識,還免費幫我們接送學生,這讓我們農民心里熱乎乎的。”還有一位由綏棱縣發往海倫市的客車司機吳明,在車里拾到3萬元錢,經多方查找,終于找到了綏棱縣去海倫買種子的農民失主。失主捧著失而復得的3萬元巨款,淚流滿面,連連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