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是
運輸便利化的必備基礎
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國國際道路運輸企業開展無障礙便利運輸業務、市場經營環境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國行業管理機構、行業協會組織、行業經營主體所代表的政府、市場、企業所表現出來的不足,是直接原因。
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市場實施管理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建立行業管理的基本制度、創造利于企業發展外部環境、制定行業總體的發展格局、建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運輸便利化則需要基于這四個方面,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共同著力開展下列長期性的工作:
盡快開展《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修訂工作,從行業集約化發展、道路運輸與其他運輸方式協同發展角度,調整企業準入門檻、人員從業資格、車輛技術狀況等。
完成上海合作組織運輸協定的簽署,開展中蒙俄多邊協定談判,為區域內國際道路運輸合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建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誠信體系評估認證制度、企業分級管理制度、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
研究制定《國際道路運輸中長期發展規劃》,細化部扶持龍頭企業指導意見,并出臺專門針對國際道路運輸龍頭企業的實施細則。
研究并啟動加入相關國際便利運輸公約,發揮國家便利運輸委員會作用,與海關等部門協調配合加入公約工作,研究在TIR公約下的行業管理改革,確定開放線路,授權發證擔保機構,以及調整企業、運輸車輛標準、人員資格培訓、口岸查驗程序等。
重視行業協會作用,通過購買服務、授權委托等形式,使行業協會在國際線路開通前的可行性調研、中外協定談判、從業人員資格培訓等方面發揮作用;將行業自律公約實施結果作為行業管理的參考,將行業管理與行業自治有機結合。
改進車輛技術裝備狀況,推動運輸裝備的標準化、專業化、輕量化、清潔化。
國際道路運輸的有關數據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國際道路運輸合作不斷拓展,行業管理不斷規范,運輸能力不斷提高,行業結構趨于合理,運輸裝備水平和人員素質持續提高,行業保持持續發展勢頭。
行業法規
我國目前已經與周邊國家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共327條,其中客運線路159條,貨運線路168條。我國與周邊國家陸續簽訂和修訂了15個雙多邊汽車運輸協定,為開展道路運輸國際交流,規范管理國際道路運輸行業,開展區域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004年7月1日頒布實施的《道路運輸條例》第一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對國際道路運輸經營和管理進行了規范。2005年6月頒布實施的《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統一規定了我國國際道路運輸開業、市場秩序、標志標識、運營規范等內容。兩部法規規章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國際道路運輸進入有法可依的發展時期。
同時,配合國家政策,各地在地方道路運輸條例中對國際道路運輸有關內容實施調整,相繼出臺了若干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及其地方協會會員也陸續出臺了行業自律公約,從行業自律、自治的角度規范企業經營服務行為。
運輸能力
2013年,我國與周邊國家共完成國際道路客運量677萬人次,其中中方完成324萬人次;共完成國際道路貨運量3573萬噸,其中中方完成1076萬噸。
自2005年以來,通過我國邊境口岸由中外雙方共同完成的國際道路客運量700萬人次左右,基本在50%以上;國際道路貨運量由1000萬噸猛增到3500萬噸,而中方的承運比例由50%下降到30%左右。2013年,我方與外方共同使用的國際道路運輸行車許可證中,A種行車許可證使用量達1164張,其中我國使用350張;B種許可證使用量達到5.2萬張,其中我國使用2.7萬張;C種許可證使用量達36.2萬張,其中我國使用16萬張。
企業
2013年底,我國從事國際道路運輸的業戶共1397戶,其中客運業戶245戶,貨運業戶1221戶,業戶數量近年來持續增長。國際道路旅客運輸的主體為10輛以下的業戶,國際道路貨物運輸的主體為10輛以上50輛以下的業戶,行業整體集約化程度不高。
車輛裝備
2013年,我國國際道路運輸行業共擁有國際道路客貨運輸車輛28171輛,其中旅客運輸車輛1370輛,貨物運輸車輛26801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