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网/欧美在线资源/a级片一区二区/日韩欧美国产不卡 - 成人日韩在线视频

歡迎回來!登錄免費注冊

三思而行:傳統道路客運轉型升級

2018-10-10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T|T

  道路客運是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基礎性服務行業。隨著國家綜合交通運輸的發展,高鐵快速化、公交延伸化、民航平民化以及私家車快速發展,傳統道路客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的經濟管理方式和經營發展模式面臨調整和轉型,面臨諸多壓力的傳統道路客運應思而行,以全新思路和方法實現轉型升級,提升道路客運運營效能,增加道路客運綜合競爭能力。

  ◇思危:傳統道路客運現狀

  近年來,道路客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道路客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全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21253.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高速公路建設完成投資9257.86億元,增長12.4%;普通國省道建設完成投資7264.14億元,增長19.5%;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4731.33億元,增長29.3%,新改建農村公路28.97萬公里。道路總里程持續增加,年末全國公路總里程477.35萬公里,比上年增加7.82萬公里;道路等級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國四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里程433.86萬公里,比上年增加11.31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90.9%。

  雖然道路客運基礎設施穩步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認識到傳統道路客運的潛在危機。目前,全國各地交通綜合運輸體系的快速建構中將工作重點和扶持力度轉向航空、鐵路及軌道交通。根據《江蘇省鐵路建設發展規劃》顯示,到2020年江蘇省將新建12條鐵路,屆時,江蘇省鐵路發展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這無疑將給道路客運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傳統道路客運將面臨嚴峻的考驗。我們應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和對傳統道路客運的新認知,動態分析當下的問題和矛盾,預防新出現的危機。

  ◇思退:傳統道路客運面臨的問題

  多維競爭下道路客運市場整體下滑。近年來隨著高鐵、民航、軌道快速發展及公眾出行方式日趨多樣化,傳統道路客運量持續下滑。高鐵因其乘車舒適、安全性高、運行速度快,競爭優勢十分明顯。2010年7月,滬寧城際高鐵開通,沿線道路客運出現運量滑坡。2011年7月,京滬高鐵開通,蘇州至合肥、徐州、濟南、北京方向的道路客流下滑嚴重。2017年全年高鐵完成旅客發送量30.8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9.6%,旅客周轉量13456.92億人公里,增長7.0%。截至2017年年末,共有頒證民用航空機場229個,比上年增加11個,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28個,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24個。近年來民用航空開通的航線條數呈穩步增長的態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很多長距離出行從道路客運市場轉向航空客運。2017年全年民航完成旅客運輸量5.5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3.0%,旅客周轉量9512.78億人公里,增長13.5%。我國私家車保有量的持續大幅增加,帶走了道路客運企業的部分中短途客流。特別是重大節假日小型汽車免收通行費政策的實行,更加劇了道路客源的流失。

  客運服務品質缺乏市場競爭力。隨著人民群眾在出行需求上對安全可靠、經濟高效、便捷舒適乃至個性化的消費取向不斷增強,在各種運輸方式中,傳統道路客運的速度優勢、價格優勢逐步衰減,在科技智能化、裝備現代化、安全可靠性、服務舒適性等方面均與其他運輸方式差距逐漸拉大,整體服務品質缺乏市場競爭力。

  聯程運輸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不同運輸方式之間協同存在的壁壘明顯,多年來通過綜合樞紐建設方式推進旅客聯程的發展成效并不顯著;數據信息對接不暢,不同運輸方式之間、同一運輸方式不同區域間旅客出行服務“信息孤島”明顯;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下而上推進跨運輸方式旅客聯程運輸面臨諸多困難。

  道路客運轉型升級面臨諸多考驗。道路客運企業的經營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一種粗放型發展,多、小、散的格局一直未能實質性轉變。從集中度來看,經營主體眾多;從行業智能化水平來看,信息技術在行業中應用嚴重滯后;從運輸組織來看,多年來一直是等客上門、注重大客戶的經營模式,企業的經營能力和水平很少受到市場競爭的考驗,導致企業缺乏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從管理體系來看,多年來的過程化管理的行政法規體系、“車進站、人歸點”的傳統客運班車運營方式,不但難以滿足旅客便捷的出行,也將道路客運靈活便捷的比較優勢消磨殆盡。道路客運班車靈活的停靠站點設置是未來道路客運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撐,但在法規尚未明確相應的標準、安全壓力嚴峻的背景下,客運班車停靠點設置面臨諸多問題。

  ◇思變:傳統道路客運轉型升級策略

  以放管服為內核動力,構建新形勢下的管理體系。通過轉型升級政策激發市場的活力。通過簡政放權,減少管理部門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厘清政府與市場的管理,通過轉型升級落地政策,取消、下放、簡化一批管理事項,同時發揮信息化便捷的服務優勢,做好行業發展服務,將市場能夠調節的放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道路客運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和靈活性,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通過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夯實行業安全基礎。在制定年度安全檢查計劃,實施安全檢查的基礎上,全力構建源頭安全管理人員考核、事中科技信息化監管閉環、事后安全執法的三點支撐互為聯系的監管體系,實現行之有效精準化監管。

  以平臺為依托,引導互聯網 道路客運發展。按照“行業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積極引導發展道路客運平臺,實現便捷查詢車次、購票、在線退票、掃碼檢票上車,開展定制快車、城際拼車、機場接送、通勤服務、運游結合、校園巴士等個性化增值業務。積極推進企業聯盟化發展,立足滿足旅客全程化管家、大眾化、高端化出行需求,將傳統道路客運與互聯網產業融合,支持規模旅游包車企業或聯盟與旅游行業電商合作,并以“線上資源合理分配,線下高效優質運行”,推進資源整合,促進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提升旅游客運線下供給能力和服務品質。同時,互聯網 客運平臺應開放端口,為行業有效監管提供有效基礎。

  以定制客運為切入點,發揮道路客運比較優勢。以定制客運為切入點,通過拓展定制客運的規模,發揮客運企業線下資源和道路客運“門到門”的比較優勢,滿足公眾便捷出行、快速出行、個性化出行的需求,積極適應道路客運發展新常態,以專業道路交通服務供應商和商旅出行專家為總定位,引導定制客運優化調整服務體系。主動對接周邊機場,完善城市候機樓布局,大力發展機場班線、機場定制客運方式,推進城市候機樓與機場客運專線的深度融合。

  注重客運 融合發展,引導出行產業鏈延伸增值業務。引導道路客運與相關行業跨界融合發展,鼓勵傳統道路客運行業向出行產業鏈延伸增值業務轉變,發展“道路客運服務 相關服務”的整體服務。推進客運服務向旅游一體化發展,拓展運游結合深度,引導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布局及功能,構建“中心集散、多向輻射”的運游結合服務體系。從客運轉型的趨勢分析,深化與旅游的融合是客運轉型的重要方式,在目前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局面下,充分依托傳統客運既有站運資源。依托引導場站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布局及功能,包括農村客運站,因地制宜發展“中心集散、多向輻射”模式,提前進行市場站位;與高速公路合作,迎合自駕游出行旺盛需求,為旅客提供旅游完善的旅游咨詢、旅游產品、全過程的旅游出行服務;積極引導道路客運企業加強與旅游平臺的業務對接,進一步提高道路客運的服務品質;推進傳統客運企業聯盟化發展,整合行業資源,搭建平臺,打造品牌,促進行業抱團取暖。

  推進道路客運供給側改革,先行先試旅客聯程運輸。貫徹部省推進旅客聯程運輸發展政策,積極倡導大區域綜合運輸聯席會議機制和“樞紐共建、信息共享、聯程聯運”的理念。實施節點運輸的客運企業應加強運輸的銜接,保障旅客出行的有效銜接,通過節點運輸有效提升客運班線的覆蓋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道路客運企業為乘坐本企業班車的旅客免費提供接送站服務,切實發揮道路客運“門到門”優勢。未來旅客出行服務應包括查詢預定智能化、乘車便捷化、選擇多樣化、運輸組織精準化等要素,支持互聯網 道路客運平臺整合城市交通、城際交通等各類票務資源,以平臺為支撐積極嘗試聯程聯運的運輸組織方式,為旅客提供出行信息查詢、出行解決方案、票務一體化的管家式服務為旅客提供一體化有效銜接的聯程出行服務。旅客只需要確定出發地、目的地和時間要求,即可獲得全程化的各種出行方案及報價,為旅客提供統一的客票、聯程到目的地的運輸服務。

  優化運輸組織方式,推行長途班線區域聯合運作模式。完善客運班線集疏運服務網絡。鼓勵支持客運企業培育火車站、機場開往周邊區域的中短途道路客運市場。鼓勵客運企業通過調整現有客運班線起訖站點、增設停靠站點等方式,開行機場、高鐵客運專線。積極發展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尚未覆蓋區域的道路客運網絡。目前,長途客運最嚴重的問題是客源少、經營效益差。引導企業整合長途班線資源,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運輸體系,在合理的利益分配下,實施由最遠端起訖地客運公司具體經營,其他運方、站方配合管理的運輸組織模式是解決長途客運班線有效運轉的重要方式。鼓勵客運企業探索用行政引導和市場化發展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倡導大區域聯合運作理念,通過聯網售票、整合長途客運班線同方向線路資源,推進一端承運、多方參與的長途大通道客運。

  出行市場需求并沒有萎縮,而是供求關系的新調整,市場有了更多的選擇,高鐵、民航、地鐵、私家車等交通元素的高度重疊,導致“蛋糕”被分割,傳統道路運輸客流分流。傳統道路客運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同樣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和矛盾。傳統道路客運在困頓之后,積極應對新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轉型升級的“硬仗”正在進行。當前傳統道路客運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發揮“門到門”運輸優勢,促進不同運輸方式更加緊密銜接、高效便捷,構成一個適度競爭互補、合理分工的綜合交通運輸格局。

  (作者:江蘇省蘇州市運輸管理處)

責任編輯:畢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