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公里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城鄉景景通 交旅融合讓大同大不同
2024-05-17 來源:交通運輸部
打印 字號:
T|
T
“五一”假期,山西大同文旅火出了圈,全市30家A級景區共接待游客92.17萬人次,同比增長13.25%,就連以往門庭冷落的偏遠景區和非A級民俗景點也是人頭攢動,一票難求。大同全域旅游經濟興起的背后,離不開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完善的路網支撐。
根據規劃,大同市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建設總里程達1250公里,總投資達56億元。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累計建成長城一號旅游公路1075公里,完成投資約52億元,同步建成風景道約234公里、慢行道89公里,建設驛站15個、房車營地13個、觀景臺20個,連通A級以上景區10個,覆蓋非A級景點39個,“城景通、景景通、城鄉通”的全域旅游公路網初步建成。
景點串成線連線成片
行駛在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大同天鎮段,道路平坦舒適,沿線造型別致的旅游路牌、色彩斑斕的公路主題,不時讓人眼前一亮;綿延不斷的明代夯土長城,歷經歲月變遷依然屹立不倒。沿著旅游公路,游客可以沉浸式領略長城美景。
地處山西、內蒙古、河北三省區交界的天鎮縣,過去是貧困縣。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天鎮縣已成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不斷完善的長城一號旅游公路配套設施,讓游客有更好的駕乘體驗。依托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天鎮將慈云寺、盤山顯化寺、漢墓群等景點串聯起來,逐步形成了“城景通、景景通、城鄉通”的旅游線網格局。
近年來,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在推動大同市文旅振興、拉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大同市在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建設中,積極探索交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按照串聯融合沿線景觀資源的思路,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助力全域旅游發展;整合區域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旅游資源與產業深度融合,為沿線特色小鎮開發、歷史文化保護提供交通運輸保障。
日趨完善的旅游公路和附屬設施為當地旅游經濟發展提供新契機的同時,也為游客帶來了更好的出行體驗。從北京來大同旅游的張先生表示,他對北魏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曾多次來大同學習觀摩,以前一直想去靈丘縣拜謁趙武靈王陵墓,由于各種原因,均未能成行,今年換了新能源車,自駕來大同前還擔憂行程受限,沒想到沿長城一號旅游公路走下來,很多驛站都配有充電設施,尤其是靈丘公路沿線休息、如廁、就餐、觀景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非常方便。“今年終于得償夙愿,看來大同已大不同。”張先生說。
打造“長城+”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長城一號旅游公路既是推動文旅振興的旅游路,更是帶動沿線經濟發展的黃金路。
長城一號旅游公路的建設讓長城周邊的古村落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沿線村莊不僅蓋起了整齊美觀的明清風格民居,還根據歷史文化資源,建成了歷史陳列館、石頭記大觀園、紅色記憶館、九曲黃河燈陣、水景游園、杏韻天成等景觀和景點,為游客提供集文化、訪古、生態休閑于一體的旅游體驗。
去年6月,位于天鎮縣的李二口長城歷史博物館建成投用,以其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功能,書寫了交通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去年,天鎮縣依托長城一號旅游公路沿線景區吸引單筆投資30億元,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陽高縣鎮邊堡和守口堡是古長城防御的重要關隘,這里古村落許多原住居民都是當年從南方到長城戍邊的將士后裔,至今他們的方言仍略帶南方口音。
近年來,當地政府充分挖掘古長城文化資源,以長城遺跡、古戰場遺址、邊塞風情、民族融合、邊貿互市、軍事文化為主題,打造“長城+”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開發特色交旅融合線路,銜接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變旅游公路為“公路旅游”。目前,鎮邊堡和守口堡等長城古村落已成為當地有名的“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