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運,山東全省道路水路累計發送旅客2995.02萬人次,同比下降10.69%。其中,道路運輸累計投放營運客車106.05萬輛次、開行221.4萬班次,累計發送旅客2864.55萬人次,同比下降11.15%。究其原因,一是多元化的運輸方式造成了客源的分流,高鐵快速客運網的形成對同區域的道路客運造成強有力的沖擊;民航的平民化讓老百姓感覺到坐飛機就像坐出租車一樣簡單。二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多元化約租方式造成了道路客運中短途客源大量流失。三是總體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流通領域發展不平衡,使得流動商貿人員減少,加之網購模式的普及,也減少了人們出行頻率。四是屢禁不止的黑車搶占了一部分客源。
◇道路客運需求與供給分析
從需求看,道路運輸發展空間廣闊。一是服務經濟穩增長,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我國經濟必須保持年均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道路運輸仍需要繼續發揮有效投資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作用;二是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新型城鎮化,要求繼續完善綜合道路運輸網絡,發揮先行引領作用,開拓擴大內需的新空間;三是要求改善現有交通運輸的條件;四是創建群眾出行模式新格局,要求加快交通方式互聯互通,不斷拓展新空間。
從供給看,道路運輸提質增效任務艱巨。一是補齊綜合道路運輸短板,城際快線、農村客運、旅游集散、聯網售票、小件快運、車站一體化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缺口,必須加快發展,增加道路運輸有效供給,促進傳統客運提質升級;二是百姓出行的新需求,要求道路運輸適應客運快速化、貨運一體化發展特點,拓展建設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提供快速化、高品質服務和個性化、定制化產品;三是降低綜合運輸成本,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深度融合與有效銜接;四是推進放權降費,推動簡政放權,放開交通運輸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潛力,增添發展動力。
從需求和供給兩端看,道路運輸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客運快捷舒適、貨運經濟高效的要求更加突出。所以,運輸企業要從“做大蛋糕”轉變為把蛋糕“做得更好、更精致”,這是改革創新的關鍵所在。改革的核心在于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實現倒逼機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改善供給質量,讓道路運輸更加適用于現代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是扭轉道路運輸企業被動局面、加快振興發展的根本之道。
◇去產能、補短板,推進客運結構調整
隨著動車、高鐵的快速發展和民航價格的調低,道路運輸企業也在積極想辦法,應對高鐵的挑戰。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高鐵和民航的快速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運輸服務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運輸市場細分的必然結果。運輸企業也要重新認識市場,找準市場定位,發揮比較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去產能、補短板,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重新認識和定位超長途班線和夜間臥鋪班車。事實上,按照鐵路、道路和航空各自的運輸特點和當今旅客對客運舒適程度的挑選,800公里以上的路線應該是航空和鐵路的天下。對于道路客運來說,它的優勢線路一般應該在400公里以內。淘汰超長途800公里以上道路客運線路似乎已成為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客觀趨勢。因為超長途道路客運路途遙遠,必然對車輛自身質量、安全方面要求較高。如果車輛檢修、維護不及時,很容易就讓車輛“帶病”上路,由此也埋下了事故隱患。目前,對夜間運行的臥鋪班車主管部門已有了政策限制,但道路客運企業也應當從思想和行動上和政府行動一致,超長途線路客源難以組織,客少了業戶不愿去,要么退票并車,要么中途倒客,無法保證服務質量。另外,超長途臥鋪客運也對司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途跋涉、夜以繼日,不停地趕路,很容易造成司機疲勞,釀成安全隱患。實際上道路客運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中短途運輸,道路客運在長途特別是超長途運輸上的優勢會越來越少。細分市場以后,超長途客運也不會是客運企業發展的重點。
發揮好優勢,不和高鐵在平行線路上競爭。道路客運和高鐵平行的班線,原來都是企業的黃金班線,盡管現在高速路面好,城際間客流大,但高鐵的優勢更為明顯,要調整好思路和心態,不和鐵路比拼,要甘當配角,服務于鐵路觸及不到的地方,發揮門到門、靈活快捷的優勢,以期立于不敗之地,公路客運和高鐵不是競爭的關系,而是合作伙伴。
適應市場需求,運輸車型多樣,運輸價格有彈性。客車多樣化是旅客的新需求,如果僅是那種45座的大型客車,勢必不適應多樣化客運需求,中小型旅行車很受歡迎,但是也不是一刀切,要因地適宜,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安排投放車型。特別是注重選配新能源車輛,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運價方面,也要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嘗試實行彈性價格,像民航一樣,淡旺季、節假日實行不同的價格,改變票價常年不動的弊端,以吸引旅客乘車。
◇發揮優勢,注重細分市場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道路客運企業應該重新認識細分市場,要發揮好自身優勢,增強競爭意識。優勢在哪里,需要認真分析和總結,不要只看到困難,還要看到我們的優勢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我們的短板,只要我們把短板補上了,優勢就會發揮出來。
我們的優勢就在于方便靈活、快捷直達、門到門和無縫銜接。為此,我們要抱團取暖,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局面,傳統的道路運輸產業將會迎來一次新的洗牌,運輸企業的小而散和單兵作戰已不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與其被市場擊潰,不如盡快整合資源、抱團取暖,在不同區域內注重資產整合,形成核心競爭力,攜手發展壯大。
在整合集約車經營的基礎上,盡快打造品牌化的客運班線,將城際快線、城鄉公交等打造成品牌線路,城際公交、城鄉公交是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運輸企業的重點服務內容,是優勢所在,是重要的客流來源。
強強聯合,組建有聯網業務的多家企業參與的班線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客運線路的股份制改造,實行班線的統一經營、統一管理,規范流程和服務模式,共享資源、攜手發展、共獲效益。
積極發揮骨干龍頭企業的資源、品牌、管理優勢,通過參股、聯合等多種方式推進客運資源整合工作。做大做強運輸企業,成立產權明晰的跨地區的大型運輸企業集團,或采取聯盟機制,打造道路運輸企業聯盟共同體,實現企業的規模化增長,從而有效參與市場競爭,共享客運效益。
以旅客為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向網上定制、長途約車方向發展。隨著運輸方式的多樣化,旅客的出行選擇也更加理性化,人們更加注重體驗服務。所以,要以旅客為中心,提供超出旅客需求的服務,要把網約車的范圍向更深層次發展,向更寬領域發展。旅客上車不一定非要去車站,要利用互聯網大平臺,實現網上購票、網上約車、網上選號、就近上車。當然這可能對車站人流造成一定量的減少,站務費會少收,但通過增值服務的部分完全可以彌補回來,這需要共同探討和實踐。
積極開辟旅游大市場。客運和旅游是相互補充發展的,近幾年來,道路客運企業都在發展旅游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沒能形成網絡效應,沒能叫響品牌,和社會上知名的幾家旅游集團比起來還有差距,道路客運企業擁有這么大的客運市場和處于優越位置的汽車站,可以形成聯網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是需要網絡的,是需要聯合的,希望能早一天看到交運系統旅游集團的身影。企業要心齊,行業要力推,把交運旅游的品牌創建起來。同時,還要圍繞公務出行、校車和通勤車大做文章,來拓展道路客運的市場空間。
責任編輯: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