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是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現代服務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40年來,交通運輸行業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
◇城市交通發展三個階段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城市交通事業總體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艱難起步階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性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城市公交運營車輛不足3萬輛,年客運量僅132億人次。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是自行車交通,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和運輸能力不足制約著城市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市場化改革階段。1985年,國務院提出城市公共交通以國營為主,發展集體和個體經營,在國營企業內部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開啟了城市交通市場化改革的大幕。20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將公共汽電車作為城市交通的主體,明確為市政公用事業,實施特許經營,并加快市場化進程,推進事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培育和規范城市交通運輸市場,城市交通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同時隨著經濟現代化、城鎮化、機動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交通環境惡化、市場無序競爭、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也開始顯現。
第三階段,公交優先發展階段。本世紀初,國家提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讓公共交通逐步回歸公益屬性。2008年大部制體制改革后,指導城市客運管理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城市交通進入了統籌協調、綜合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確立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戰略以及適度發展出租汽車、鼓勵和規范城市交通出行新業態的總體思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地積極努力下,城市交通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有力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安全、便捷、經濟、高效的出行需求。
◇公交都市創建深入人心
網絡化公交供給能力全面升級。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數和運營線路長度持續大幅增長,截至2017年底,全國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數達65萬輛,較公交都市創建初期增長約40%;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突破5.7萬條,長度達107萬公里,均較公交都市創建初期增長約50%。城市交通樞紐場站建設穩步推進,杭州、寧波、長沙、銀川等城市公交車輛進場率達到100%。全國公交專用道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較創建初期增長約1倍。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均達到100%。城市軌道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已有3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到163條,運營里程超過4900公里,是公交都市創建初期的2.4倍,運營里程、在建里程以及完成客運量均居世界第一。全國建成了一批集多種運輸方式于一體的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實現航空、高鐵、城市客運等多種方式的一體化換乘,旅客換乘更加便捷。
立體化公交出行結構加速優化。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積極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步行和自行車等多種方式為補充”相互協調的多模式、多層次、一體化公共交通出行體系。武漢大力建設以軌道交通、有軌電車、BRT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支線微線和水上巴士為補充的“快干支微”多元交通網絡。杭州推動建設包括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車的“四位一體”大公交系統。銀川根據城市特點打造快速公交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慢行系統為延伸的多模式、一體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務系統,保障了城市居民基本公共出行服務。
多元化公交服務模式競相迸發。“互聯網 ”與城市交通融合發展,差異化定制服務模式持續推進,全國有超過50個公交都市創建城市提供了基于互聯網的定制公交服務,多個城市開通定制公交、商務班車、旅游專線、通勤班車等特色公交。交通一卡通、手機移動支付、二維碼付款、銀聯閃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穩步推進。
品質化公交服務體系加快形成。車輛裝備進一步提檔升級,城市公共汽電車中空調車共有46.6萬輛,占車輛總數的71.5%,更新公交車輛基本配備有車載視頻監控和無障礙設備。各地在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準點率、速度和可靠性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蘇州市在公交站牌上明確高峰和平峰時段發班間隔,公交準點率均達到90%以上。哈爾濱等北方城市將暖車暖庫停車率、暖站設置率和暖車比例作為公交都市創建特色指標,提升公交服務的人性化。各地出臺多種方式的公交優惠政策,實現了對現役軍人、殘疾人、老年人、學生等特殊人群公交出行優惠。
◇綠色文明出行漸成風尚
城市綠色出行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各地積極推進“城市公交 慢行交通”的出行模式。上海、杭州等城市編制發布了慢行交通規劃,打造自行車和步行交通網絡。武漢實施慢行復興計劃,每年新建100公里的自行車道,新建的東湖綠道被喻為“世界最美綠道”,中山大道步行街區復興規劃獲得了國際城市規劃領域最高獎項“規劃卓越獎”。深圳建成的城市步行綠道超過2000公里,設置自行車停放區5000余個。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步伐加快。交通運輸部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了完善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推動中央財政建立新能源公交車專項運營補助,行業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總量已突破35萬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數量超過25萬輛,提前實現了2020年目標。
城市綠色出行宣傳取得積極成效。2013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先后在北京、濟南、鄭州、廣州、蘭州、成都等城市舉辦了六屆以“公交優先、綠色出行”為主題的公交出行宣傳周活動,共同營造“低碳交通、綠色出行”的城市健康出行文化。中國道路運輸協會開展了改革開放40周年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成果展、公交先進典型事跡宣講等活動,宣傳公共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城市文明出行水平持續提升。各地廣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通出行文明創建活動。寧波開展“三文明一禮讓”示范活動,公交車禮讓率達100%。杭州十年如一日倡導公交車和出租車帶頭禮讓斑馬線,并在2017年啟動了百城倡議“禮讓斑馬線”活動,得到全國百余個城市的積極響應。廣州連續30多年舉辦“愛心送考”等一系列“友愛在車廂”主題公益活動,成為“文明廣州”的一張閃亮名片。
◇新業態蓬勃發展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逐步規范。在國家對新業態“包容審慎”的原則下,100多家平臺公司先后進入網約車市場,日均服務乘客約1800萬人次,為滿足群眾個性化出行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為鼓勵和規范新業態健康發展,經國務院同意,交通運輸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建立了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工作合力,促進新業態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目前,各地已發放網約車車輛許可37萬余張,駕駛員許可53萬余張。
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有序發展。截至目前,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已在280余個城市投入運營,覆蓋了36個重點城市、176個地級市和68個縣級市,日均服務超過1000萬人次。2017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交通運輸部會同10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各地按照《指導意見》要求,積極推動各項政策落地實施,圍繞車輛技術、運營服務和停放管理等方面,已發布相關地方標準16項。各運營企業從提升騎行體驗、精準調配車輛滿足用車需求、加強線下維護等方面不斷改進提升服務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汽車分時租賃市場規模穩定增長。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保護用戶權益、提高小微型客車租賃有效供給。目前,全國共有分時租賃企業300余家,基本為小微型客車租賃企業,分時租賃經營車輛總數約為10萬輛,其中90%以上為純電動汽車。排名前10的分時租賃企業投入經營的車輛數約為7萬輛,占市場總規模的70%以上。同時,各地分時租賃經營主體逐步多元化,細分市場逐漸形成,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個性化出行選擇。
◇治理體系強本固基
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2008年大部制改革以來,各地進一步加強對城市公交、軌道交通、出租汽車等交通方式的統籌管理,為城市交通快速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超過一半的中心城市實現了“一城一交”的綜合管理體制,將道路運輸、水路運輸、城市公交、軌道交通、出租車等行業管理職責統一納入交通管理部門,綜合交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上海、深圳交通部門統一負責道路交通標牌、標識、標線、護欄等交通設施的建設、管理和維護。
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完善。積極推動城市交通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頒布出臺了《城市公共汽車和電車客運管理規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定》《巡游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部門規章,指導公共汽電車、城市軌道交通、出租車運營管理規范發展。各地加快地方立法工作,安徽、吉林、重慶、蘭州等地出臺了公共汽車客運管理地方性法規,河北、江西等省份將城市公共汽電車管理通過修訂納入地方道路運輸管理條例調整范圍,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管理逐步納入了法治化軌道。北京市出臺《北京市查處非法客運若干規定》,為打擊非法客運行為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交通運輸部組織成立了全國城市客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發布了《城市客運標準體系表》,在城市客運場站設施、運營服務、智能建設等方面,研究出臺了10項國家標準和52項行業標準。
政策保障力度持續加強。南京、杭州等城市探索利用土地出讓金、停車管理費、小汽車相關稅費、城市維護建設資金等多渠道籌措建立公共交通發展專項資金,為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深圳市出臺了大型建筑公交場站配建指引,建成并移交使用31個配建首末公交站。青島實施公交票運分離,通過服務質量招標形式建立政府購買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新模式。北京、上海、蘇州、武漢等地,相繼對公交企業實行成本規制,在此基礎上不斷構建和完善成本、票價、考核、補貼相聯動的運營補貼機制,為城市公交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共享共治格局逐步形成。中國道路運輸協會城市客運分會、中國公路學會城市交通分會等相繼成立,成為全國公交企業與行業管理部門聯系的紐帶,推動了城市交通科技創新和企業經驗交流。中國道路運輸協會組織18家骨干巡游車企業和主要網約車平臺公司,共同簽署行業服務承諾,加強行業自律,提升行業治理水平。自2015年起,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陸續開通12328全國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構建全國統一、運營規范的電話系統,充分傾聽民聲、暢通民意、匯集民智,改進和提升運輸服務水平。北京交通委交通宣講團5年成功舉辦1000多場“綠色出行,暢通北京”宣講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交通、了解交通、理解交通。上海、南京、蘇州、寧波等相繼建立以乘客委員會為核心的第三方監督模式,積極發揮“城市啄木鳥”作用。
出租汽車改革持續深化。截至目前,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落實改革政策的指導意見,232個地級以上城市已經發布實施細則,26個城市已完成征求意見。其中山西、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海南、青海等11個省所轄地級市已全部正式出臺實施細則。全國70%以上的城市已基本實行巡游車經營權期限制管理,14個省的5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了經營權有償使用費的清理工作。
責任編輯: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