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客運是刀刃向內的改革創新
2019-07-12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
T|
T
進入“互聯網 ”時代,傳統道路客運一直處于洗牌震蕩下行之中。如何把道路客運“多小散弱”的缺點變為特點,如何把大企業的規?;s化變為平臺化優勢,如何既能保證兜底服務,又能實現個性化拓展,增加效益增強抗風險能力,這些話題在行業下行階段激發了行業的大討論,也在不斷推動道路客運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不斷創新。
創新是手段,不是目的。而道路客運創新的目的,不僅是簡單地實現乘客位移服務,還有附加的安全便捷高效舒適。這不僅是乘客需求的升級使然,更是來自鐵路、民航、私家車,甚至是資本和互聯網平臺的倒逼。細數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和優勢便會發現,道路客運唯有在“門到門”和個性化上下功夫,才是發揮其比較優勢、破解轉型升級難的主要出路。所以,當下萌發的定制客運,便成為道路客運刀刃向內的改革創新,成為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之一,并逐漸演化成為道路“新客運”模式。
◇定制客運:新客運模式萌發
事物的發展受內因和外因雙重影響,但歸根結底取決于內因。傳統道路客運把客運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歸咎于鐵路、民航的快速發展和網約車、私家車的大幅增加,但分析更深層次原因便會發現,這些外因的變化,都來自于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這些出行方式背后的政府部門和企業抓住了產業調整、技術升級和需求結構調整的機遇,都是在以變應變,與之相比,道路客運自己還在僵化不變而已。
需求側在升級,供給側依然僵化;需求側在低迷,供給側沒有刺激需求的應變,沒有升級換代的產品。因此,道路客運供給側結構不合理,這個內因已經表現得越來越突出。表現一,無法發揮“門到門”“隨客而行”的優勢,機動性不強、靈活度不高、覆蓋面不廣;表現二,服務質量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沒能滿足人民群眾“走得好”“走得舒適”的多元化、個性化出行需求;表現三,依然在提供“坐商式標準服務”,“市場化平臺化定制化”的道路客運產品剛剛萌芽。
為充分發揮道路客運比較優勢,2016年底,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快推進道路客運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了“道路客運定制服務”的概念,明確提出“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作用,鼓勵開展靈活、快速、小批量的道路客運定制服務”。
作為道路客運的頂層設計部門,交通運輸部在指導意見中明確了三點:首先,定制客運是與互聯網融合的智慧服務系統,要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作用;其次,發展定制客運要體現出特點——靈活、快速、小批量;第三,定制客運要納入規范,提供定制客運服務的企業應當具備道路客運經營資格,駕駛員應當取得相應從業資格,車輛原則上應當使用7座及以上的營運客車,提供出行信息服務的互聯網平臺不得組織非營運車輛和未取得相應從業資格的駕駛員從事定制客運。
定制客運是道路客運的新供給,成為道路客運企業新的贏利點,也會成為道路客運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被打上“新客運”標簽的定制客運,本質上是為滿足“買方市場”的需求,通過供給側結構調整,解決客流存量流失、增量不足的問題。定制客運的“新”主要體現在:
一是滿足買方市場的新需求。以往的“出發點到場站—場站到場站—場站到目的地”的三段式出行,會逐步轉向“出發地到目的地”的一段式出行。定制客運創造出“一段式”出行消費場景,這是定制客運的價值所在。
二是利用互聯網融合的新技術。定制客運的互聯網平臺——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客企開發的——都會在定制體驗上下功夫,通過平臺和手機端的相關技術,構建購票和撮合交易、線路查詢和定位、安全保障和服務評價等服務閉環。這種閉環是以往傳統道路客運做不到的。
三是突破傳統班線客運的新模式,定制客運靈活、快速、小批量,改變了現行道路客運固定線路、時間、站點、班次運行方式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這種新模式,擴大了道路客運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但也對現有道路客運政策提出新挑戰,考驗行業管理的智慧。“乘客為本、鼓勵創新、守住底線、趨利避害、規范發展、包容審慎”,對于網約車的發展原則,對定制客運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