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環保”、“節能減排”不僅是當下社會的流行語,更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
在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氣候雄心峰會及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自此,“碳達峰 碳中和”的目標和愿景被國家高層及各行業上升到戰略高度。
近些年,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碳排放也呈顯著增長趨勢。交通運輸領域作為碳排放“大戶”,其碳排放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的15%,過去9年年均增速在5%以上。要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完成碳減排重任,實現“十四五”和2035年的戰略發展目標,交通運輸行業低碳發展勢在必行,理應成為我國“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的重要發力點。
大數據賦能 提升綜合運輸效率
為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節能減排,交通運輸行業可充分發揮大數據應用能力,創新產品形式,豐富產品功能,提高產品效能,加強和改進運輸服務,從而提升綜合運輸效率。例如通過對數據的采集、分析與應用,制定精準、科學的節能減排方案,創新節能減排手段,推出節能減排服務等,從而實現交通減排。
在以大數據賦能行業、助力社會節能減排的行動中,“幫邦行”自主研發的高科技SaaS服務平臺即是典型代表。平臺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智能調度、安全監管等信息化技術手段,致力于對數據進行挖掘和掌控,在GPS數據、出行規律數據、用車熱點數據等數據的儲存、分析和應用能力基礎上,深度掌握云計算、云儲存、數據安全與機器學習等核心能力,結合定制客運特點和市場所需,為道路客運行業制定配套解決方案和運營服務,為民眾提供安全、便捷、有序的綜合出行服務。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政府及相關企業可更好地規劃交通運輸方案,疏導人流,減少道路擁堵,提高出行效率,減少車輛運行中的碳排放量。
綠色生產 打造節能、環保、低碳的交通運輸服務
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交通運輸行業還可進一步調整用能結構,推廣低碳交通工具和裝備。具體表現為創新組織模式、產業間協同融合發展等,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秉承節能環保的理念,打造新的節能環保交通工具,在提供節能、環保、低碳交通運輸服務的同時,提升綜合運輸效率。
作為國內互聯網出行服務行業的杰出代表,“幫邦行”在以數智化技術賦能我國道路客運行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還積極踐行綠色生產、低碳出行,將自身業務能力與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緊密結合,早在2019年就主導并聯合長安汽車、北京慶長風共同研發長安歐尚科尚EV2020款七座新能源商務車。該款車型選用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鐵鋰穩定型動力電池,NEDC續航達400公里,快充45分鐘可達80%電容量,且擁有較高的能源轉化效率,可大量減少使用成本和碳排放量。
在該車的研發過程中,“幫邦行”通過對車輛參數的設置、輸入與標定等方式,全程參與研發和生產各個環節,針對車輛配置提出專業且更能保證低碳環保和城際出行運營的合理化建議,在車輛性能實現最優化、確保行車安全和運營效率、滿足城際出行需求的同時,最大化保證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低能耗及高效環保。如今,該款車型已在全國各地大批量投入使用,在道路客運企業的支持下,共同為乘客提供節能、環保、低碳、舒適的交通運輸服務。
幫邦行定制七座新能源商務車科尚EV2020
科尚EV廈門交車儀式現場
“零碳”平臺融合建設 科技手段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智慧化、科技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也是實現各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面對當下國家節能減排的重要任務,交通運輸行業理應利用好智慧化、科技化手段,著手“零碳”平臺的融合建設,通過與各產業綜合協作,共創智慧化、科技化平臺,加速實現產業升級,助推行業低碳、高速發展。在實現產業升級過程中,交通運輸行業可與高校等加強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實現人才、技術等資源共享,利用科技創新和人才儲備搭建智慧化平臺,用新技術、新動能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綠色發展。
在實現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幫邦行”與華僑大學合作成立了“華僑大學·幫邦行”海西產學研基地,依托雙方優質學術資源及技術成果,融入行業、科研、高校等各方因素,通過技術、場景、數據的賦能,重點圍繞模式識別、大數據應用、智能調度、智能決策、互聯網架構下的智慧企業等相關領域開展技術攻關、項目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以智慧手段和科學技術助力行業實現“零碳”目標,為行業可持續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華僑大學·幫邦行”海西產學研基地簽約現場
幫邦行聯合創始人兼CEO傅順開帶領各領導和嘉賓參觀“華僑大學·幫邦行”海西產學研基地
實現“雙碳”目標和愿景,加快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系統建設,打造綠色低碳交通出行服務,是廣大交通運輸行業從業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交通運輸行業重要一份子,“幫邦行”在深度賦能行業發展、助力行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將依托自身平臺的技術沉淀和經驗累積,持續發力,致力于以數智化推動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責任編輯: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