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史話--我國古代道路的變遷
2014-01-10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
T|
T
二、秦漢時期的道路
中國全國范圍內陸上交通網的形成,始于秦朝。早在秦國出兵掃滅六國的同時,秦王就在著手平毀各地私筑的高墻壁壘,拆除妨礙交通運輸的關卡。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現了"車同軌"。全國車輛使用同一寬度的軌距,就意味著車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統一標準,更換迅速方便。這種"標準化"的要求和方法是很先進的,它適應了秦朝全國土木工程和戰爭等方面長途運輸的需要,對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根據"車同軌"的要求,秦朝在把過去錯雜的交通路線加以整修和連接的基礎上,又耗費了難以數計的人力和物力,修筑了以馳道為主的全國交通干線。這項費時10年的工程,規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師咸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將全國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聯通起來。
秦朝馳道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路面幅寬為50步,約合70米;路基要高出兩側地面,以利排水,并要用鐵錘把路面夯實;每隔三丈種一株青松,以為行道樹;除路中央三丈為皇帝專用外,兩邊還開辟了人行旁道;每隔10里建一亭,作為區段的治安管理所、行人招呼站和郵傳交接處。我們還是以北通九原的北方直道的國防工程為例看看秦朝馳道的實際狀況。據古書記載,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條長約1400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蘇率20萬大軍,邊駐守邊關,邊修直道。這條大道沿途經過陜甘等省,穿過14個縣,直至九原郡(今內蒙自治區包頭市),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修筑完畢。建成后的直道寬度一般都在60米左右,可并排行駛10-12輛大卡車。最寬處甚至可以當作現代化中型飛機起飛降落的跑道。其沿途各支線星羅棋布,每條支線都有容納并排行駛兩輛卡車到四輛卡車的寬度。這條直道正式使用以后,秦始皇的騎兵從他的軍事指揮中心--云陽林光宮(今陜西淳化縣梁武帝村)出發,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陰山腳下,出擊匈奴。據考古發現,至今,內蒙東勝縣境內仍有90里長的直道遺跡明顯可見。漢朝時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繼續擴建延伸,構成了以京城為中心向四面輻射的交通網,如自西漢京城長安而東,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經洛陽、至定陶,達臨淄,為東路干線;自長安而北,直達九原郡(包頭市),為北路干線;自長安向西,抵達隴西郡(今甘肅臨洮),為西北干線。自公元前2世紀開通河西、西域后,這條干線可經由河西走廊,延長到西域諸國。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自蒲津(今山西永濟西)渡黃河,經平陽(今臨汾西北)、晉陽(今太原市南),以通平城(今大同市東),為河東干線;自長安向西南經漢中,以達成都,并遠至云南,為西南干線;自長安向東南出武關,經南陽,以達江陵,并繼續南進,為南路干線。此外,還有一些支線和水運干線通向全國。
3.著名的絲綢之路
這里重點介紹一下著名的絲綢之路。在公元前二世紀至十三、四世紀期間,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的 陸路交通干線,是中國同印度、古希臘、羅馬以及埃及等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歷史上有不少國家把中國稱作絲國。在歐洲曾發現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絲綢,表明那時中國的絲綢已進入歐洲。古代埃及和羅馬都把中國的絲綢看作"光輝奪目,人巧幾竭"的珍品。史書記載,羅馬著名的凱撒大帝曾經穿過一件中國絲袍到劇場看戲,引起全場轟動,被看作是絕代的豪華。公元前后,由于絲綢大量輸入,曾引起羅馬貨幣大量外流。
古代中國的絲綢主要是通過漢朝時開辟的"絲綢之路"運往西方的。在我國的漢朝和唐朝時期,東部山東和東南沿海江浙一帶的大批質量上乘的絲綢從水路或陸路集中到長安城。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陸路轉運到西方去。由于在這條陸路上,絲綢的貿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稱為絲綢之路。以后又開辟了經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所以把這條陸路又稱為陸上絲綢之路。一般認為,陸上絲綢之路最初東以中國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沿渭水西行,過了黃土高原,通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由敦煌西行則分成南北兩條道路:南路出陽關,沿今塔里木盆地南沿、昆侖山北麓,經古樓蘭(今新疆若羌一帶)、且末、民豐、于田、和田、墨玉、皮山、葉城、莎車到達喀什。北路出玉門關,沿今塔里木盆地北沿、天山南麓,經過吐魯番、庫爾勒、庫車、拜城、阿克蘇、巴楚到達喀什。南北兩路在喀什匯合后,繼續往西,登上帕米爾高原,這是最難走的一段路。然后經過阿富汗、伊朗和中亞諸國,再過地中海,最后到達絲綢之路的終點:古羅馬的首都羅馬城和威尼斯。后來,又開辟了一條北新道,從敦煌經哈密,沿著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前進,渡伊犁河西行到古羅馬帝國。
在古代交通工具簡陋的條件下,中外商人和使者們行走在這條絲綢之路上,旅程是十分艱難的。新疆羅布泊附近有一個叫做"雅丹"的險峻山丘地帶,1700年前晉朝高僧法顯去印度取經,曾路過這里,差一點送了性命。他以極為恐怖的筆調描寫在這里的行程,說:"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渡處,則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唐朝大詩人李白則有詩描寫了絲綢路上的惡劣天氣:"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可貴的是,在上述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我國古代的先驅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開拓了這條具有世界意義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