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公交文明 常葆服務熱忱
2015-04-20 來源:中國交通報
打印 字號:
T|
T
1955年4月15日,首次被團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
1979年,被團中央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隊”稱號。
2001年,被授予山東省青年文明號線路。
2003年4月,又被團中央授予“青年文明號”,連續多年被評為市民滿意線路。
2015年3月28日,公交線延長,由原來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
2015年4月15日,山東省青島公交集團6路迎來了“青年服務線”命名60周年紀念日。
一代又一代的“6路人”用了整整60年不懈地耕耘,用心經營著一個“不倒的服務品牌”,老一代“6路人”已是兩鬢染霜,但“青年服務線”這一服務品牌卻依然青春煥發。
不老的“青年服務線”
6路線最早開通于1945年,來往于大窯溝與中山公園,中間受戰爭影響停止運行。新中國成立以后,于1951年4月重新開通了這條線路,兼顧市內交通和城市旅游功能,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度成為青島市最忙碌的公交線路之一。隨著城市發展和市中心的轉移,6路線客流逐漸減少。今年3月28日,已運營了64年的6路公交線終于延長,增加了站點,由原來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現有的10輛車、20名駕駛員,讓這條老線路再次煥發了青春。
不老的“青年服務線”上,優質服務是永遠的主題。“青年服務線”的第一代乘務員張德香老人回憶,他們這一代接過“青年服務線”的旗幟時,就立下了“永葆青年服務線”稱號的誓語。時過60年后的今天,以“青年服務線”為標志的優質服務傳統,完完整整地傳給了新一代“6路人”:全國勞動模范、九屆人大代表張蓉,全國勞動模范安豐琴和張麗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高秀霞等為代表的新一代司乘人員,用他們更豐富的行動,使得6路的服務精神薪火相傳。
像安全行車近30年張麗霞,像背著殘疾乘客上下車的張蓉,像下班后幫助外地乘客尋找旅館的高秀霞,像利用業余時間陪伴孤寡老人的鄭婷婷等許許多多的“6路人”,用自己平平常常的奉獻精神,在6路線上營造出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的風氣,創造了普通而又動人的業績。
幾十年來,“公交服務有終點,為人民服務永遠沒有終點”“寧肯自己麻煩千遍,不讓乘客一時為難”這些普通的口號,成為6路線歷代司乘人員不變的座右銘。在這條線路上,先后涌現了4位全國勞模、3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0余位省、市級勞動模范,140余人走上領導崗位。
服務創新常在常新
“一碗水”、“老秒表”、“問不倒”和“四穩、四準、四不開”、“無人售票,有情服務”、“公交禮儀服務”,這些看起來十分普通的字眼,是一代代“6路人”在幾十年的服務歷程中,摸索、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服務模式。創于6路線,滲透在“6路人”一年365日的司乘服務工作之中,簇擁起一個永遠不變的“服務名牌”。
為了保證車行駛平穩,“6路人”發明了“一碗水”功夫,在每輛車的駕駛室內,都要擺放一碗水,以行車時水不溢出來為標準;為了練就“活地圖”的功夫,司乘人員甚至利用休息時間穿街走巷,連許多老青島也不甚了解的地方,他們都問得清清楚楚;為了達到“問不倒”的水平,他們主動征求乘客意見,對平時乘客在乘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整理記錄,保證給乘客最滿意的答復。為更好的服務特需乘客,6路線的駕駛員利用業余時間到青島手語角學習手語,運行間隙則利用手語撲克上的圖案說明相互交流手語,提高服務特需乘客的能力。
從六十年代的針線包,到站頭閱報欄、方便箱,從車廂里的乘車示意圖、乘車指南到暖扶手、防滑墊等,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服務發明,都在無聲的交流中,拉近了與乘客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暖意融融的服務氛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獻,新一代“6路人”將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光榮傳統,在公交行業平凡的崗位上,踐行企業使命,展示公交文明,傳遞公交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