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成就斐然
自1991年中國政府簽訂首個中外汽車運輸協定以來,我國國際道路運輸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進入了持續穩定發展的歷史時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客貨運量穩定增長,管理服務持續提升,部門協同更加順暢。國際道路運輸已成為我國與周邊國家發展雙邊多邊關系和增進友好往來的重要橋梁紐帶,在拓展和深化我國對外開放、推動邊貿和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邊疆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運輸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運輸網絡拓展優化。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與毗鄰11個國家的70對邊境口岸開通了287條客貨運輸線路,其中客運線路136條、貨運線路151條,線路總長度近4萬公里,基本建成了以重點城市為中心、邊境口岸為節點、覆蓋沿邊地區并向周邊國家輻射的國際道路運輸網絡。新疆自治區累計開通國際道路運輸線路107條,線路數量、里程長度均居全國第一位。
運輸結構日趨合理。國際道路運輸企業從無到有,規模實力不斷壯大,運輸企業已近1400戶,營運車輛超過2.8萬輛,企業規?;?、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運輸結構趨于合理,運輸效率得到提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跨境運輸領域,陸路口岸運輸與陸海聯運、“渝新歐”和“鄭新歐”鐵路運輸等多式聯運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客貨運量平穩增長。自2006年建立國際道路運輸統計制度以來,7年累計出入境車輛1322萬輛次,年均增長8%,完成客運量6177萬人、周轉量28.6億人公里,年均分別增長3%和8%;完成貨運量1.88億噸、周轉量121億噸公里,年均分別增長22%和23%。年過客量、過貨量已穩定在600萬人次和3000萬噸以上的水平。同時,國際道路運輸在暢通口岸應急通道、保障救援和應急撤僑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
法規政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我國已與周邊國家簽訂了44個雙邊、多邊汽車運輸條約,奠定了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的基礎。2004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明確了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的法律地位。部先后出臺了《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規定》、《國際道路運輸識別標志標準規范》等行業法規和標準,進一步推動國際道路運輸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軌道。各省區也結合實際,積極出臺法規政策,健全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創新支持措施。新疆自治區政府規定,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全部進駐口岸聯檢廳履行監管職責,與“一關兩檢”實行一站式服務,保證了口岸運管機構在一線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廣西自治區政府出臺政策,對進出東興、友誼關口岸的集裝箱運輸車輛減半收取通行費,對運輸車輛給予實際燃油費50%的補助,有力促進了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
運輸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
積極拓展雙邊、多邊國際道路運輸合作,我國與15個國家開展了雙邊道路運輸合作,先后建立了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運輸分委會、中哈交通合作分委會等12個雙邊汽車運輸事務級會談機制,以及上海合作組織交通部長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運輸合作等多邊汽車運輸合作機制。各沿邊省份交通運輸部門和口岸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與相關國家邊境地區建立了定期會晤、會商和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協商,及時協調解決雙邊道路運輸存在的問題。交通運輸部與國家口岸辦、外交部、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監總局、總參謀部等各有關部門相互支持、密切溝通,在簽證辦理、線路開通、車輛通關等環節加強合作,就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聯合調研,形成了共同發展國際道路運輸的合力。交通運輸部與質監總局通過簽署《關于加強進出口監管、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合作備忘錄》,形成了高效暢通、良性互動的協同機制,大大提高了口岸通關效率。
>
管理隊伍正規化建設得到加強
努力爭取編制部門支持,理順管理體制,規范機構設置,加強隊伍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各邊境省區均設立了省級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全國已有40個邊境口岸運管機構進入查驗現場,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責。新疆自治區設立了16個處級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局,并納入公務員管理;廣西自治區對友誼關、東興2個口岸機構上收省交通運輸廳直管;吉林省在所有與俄羅斯、朝鮮相關的陸路開放口岸派駐了運管人員并進入口岸一線履行職責;遼寧省交通運輸廳積極爭取省政府支持,一次性為口岸運管機構增編35個。創新運輸組織和運營管理,大力實施國際道路運輸服務示范工程,支持建立鮮活農產品進出口綠色通道,保障口岸出入境旅客、重點物資便捷通關,提高運輸服務效率。
>
拉動邊境地區
開放開發能力明顯提升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交流合作領域的持續擴大,國際道路運輸帶動口岸邊貿和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2006年以來,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加大口岸公路和國際運輸站場建設力度,集中新建、改建通往邊境口岸公路2588公里,國際道路運輸通達深度和通過能力顯著提高。沿邊各省份建成了一批區域布局合理、集疏運功能完備、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國際運輸站場設施,部對相關重點項目給予了支持。國際道路運輸的發展,鞏固和發展了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加快了沿邊省份對外開放大格局形成,促進了區域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也活躍了邊境貿易,富裕了一方經濟,維護了邊疆穩定,起到了富邊、扶邊、穩邊作用。
>
發展經驗彌足珍貴
我國國際道路運輸改革發展的長期實踐,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經驗,概括起來就是做到了“五個堅持”。
堅持與國家開放總體戰略緊密結合。把國際道路運輸作為國家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布局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局出發,從保證國家經濟安全、能源安全、國防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快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步伐,不斷延伸廣度、挖掘深度、提升水平,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促進國際道路運輸更好更快發展。
堅持以法規政策建設為基礎保障。從簽訂中外汽車運輸協定、制定出臺《道路運輸條例》和相關部令、實施相關標準多個層面,從部委、邊境省份、口岸城市多個維度,不斷健全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為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堅持納入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把國際道路運輸作為綜合運輸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有機融入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在規劃上互相統籌,在標準上互相銜接,在管理上互相借鑒,在服務上互相促進,帶動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水平、管理能力、服務質量不斷邁上新臺階。
堅持部門協同促進運輸便利化。口岸各管理部門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共同協商解決國際道路運輸便利通關問題。實踐證明,有關各方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整體合力,切實提高運輸便利化水平,是實現國際道路運輸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重要前提。
堅持與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統一。各邊境地區人民政府把國際道路運輸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制定支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開拓國際道路運輸市場,有效促進了邊境地區中外雙方人員往來、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