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通道聯運服務系統。依托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陸路口岸,廣泛開展對中亞、歐洲等國的公鐵、鐵水集裝箱多式聯運。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鼓勵發展集裝箱、大宗散貨、汽車滾裝及江海中轉等多式聯運。依托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航空貨運樞紐及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完善郵政快遞分撥中心布局,大力發展空陸聯運,探索發展鐵路馱背運輸。
推進通道運行協同管控。推動建立跨方式、跨部門、跨區域的通道運輸服務協調聯動機制。建立通道內各運輸方式間信息開放共享與互聯互通機制,推進運輸一體化統籌調度。完善通道內交通應急處置工作機制,統籌不同運輸方式應急聯動響應,提高協同保暢能力。
>
加快提升綜合運輸樞紐服務品質
《規劃》圍繞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化銜接”目標,著力完善綜合運輸樞紐設施功能,推動建立標準統一、功能融合、運營規范、服務高效的綜合運輸樞紐體系。
提高綜合運輸樞紐規范化服務能力。建立綜合運輸樞紐統一規劃、一體設計、同步建設、同期運營、協同管理的聯動工作機制。規范運輸方式間的交通標志指引、標識管理。推動鐵路、公路、民航、郵政、城市交通等服務標準在樞紐內相銜接。
拓展綜合客運樞紐多元化服務功能。加強不同運輸方式運行時刻銜接,優化樞紐接駁服務。推動各種運輸方式互設自助售票取票設備,探索開展旅客“行李直掛”和跨方式行李聯程托運等業務。鼓勵樞紐用地綜合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升綜合貨運樞紐集約化發展水平。優化貨運樞紐(物流園區)規劃布局,支持完善多式聯運基礎設施,拓展多式聯運服務功能。推進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鼓勵鐵路貨運站場向綜合貨運樞紐和物流服務中心轉型升級。支持貨運樞紐(物流園區)與區域內產業互動,鼓勵發展內陸貨運場站。
>
加快發展先進適用的運輸裝備技術
《規劃》提出,統籌各種運輸方式裝備標準協同應用,提升運輸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技術裝備。推廣標準化、集裝化運載單元和托盤,推進集裝化單元裝載機具以及大型轉運吊裝設備、非吊裝式換裝設備普及應用。支持企業研發應用鐵路馱背運輸平車、半掛車滾裝專用船舶等多式聯運專用載運裝備和機具,提升運輸裝備的通用性和現代化水平。
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加強貨運車輛公告、生產、檢測、注冊登記、營運使用等環節的標準銜接,完善掛車、汽車列車等技術標準。改革車輛檢測維護制度,推動建立營運“多檢合一”及“結果互認”工作機制。加強對GB1589等技術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推進專業運輸裝備技術升級。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鐵路動車組技術標準體系,支持高鐵裝備“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發展中、高級道路客運車輛,推廣應用大容量、低地板公交車輛以及空調車、無障礙化公交車輛。提升民航裝備水平,推進國產大飛機投入試運行,有序擴大全貨機規模。
積極發展節能環保運輸裝備。落實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鼓勵研發專用車型,推動完善加氣、充換電等配套設施。以城市公交、出租汽車、郵政快遞等領域為重點,大力推廣應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積極推廣應用純電動汽車。建立健全綠色維修技術和管理體系,支持企業推進綠色維修設施設備及工藝的升級改造。
>
加快發展開放共贏的國際運輸
圍繞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運輸服務“引進來”、“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
統籌集裝箱國際班列協調發展。強化國際班列運行機制頂層設計,有效整合中歐、中亞國際集裝箱運輸班列資源,統籌線路和網絡結構布局,優化班列運行組織和調度計劃,推動形成“統一品牌標識、統一運輸組織、統一全程價格、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協調平臺”的中歐班列國際物流品牌。
完善國際運輸互聯互通網絡。圍繞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以及中巴、孟中緬印等經濟走廊,推進國際道路運輸雙、多邊協定的制修訂和簽署實施,構建便利運輸網絡,推動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運輸走廊。
推動陸路口岸通行便利化。明確國際道路運輸中央事權,落實對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支出責任,加強口岸國際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基礎能力建設,推動形成運輸管理、邊檢、海關、檢驗檢疫一體化與“一站式”的陸路口岸通關模式。
拓展國際航空航運市場。統籌研究國際航空運輸開放政策,鼓勵國內航空公司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推進境外落地服務。支持國內機場集團“走出去”,通過托管、參股等形式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適宜條件的機場管理。
支持跨境寄遞發展。推進寄遞服務與跨境電子商務聯動發展,完善國際郵件處理中心布局,支持建設一批國際快件轉運中心和海外倉。推動提高國際快件通關效率,開發國際航空快遞專線。
>
加快運輸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加強運輸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全過程、全方位、精細化的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提升本質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