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网/欧美在线资源/a级片一区二区/日韩欧美国产不卡 - 成人日韩在线视频

歡迎回來!登錄免費注冊

交通史話--我國古代道路的變遷

2014-01-10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T|T

 

  道路伴隨人類活動而產生,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象征。
  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踐踏形成的小徑。東漢訓詁書《釋名》解釋道路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踏而露見也。"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中國就有役使牛馬為人類運輸而形成馱運道的記載,并出現了原始的臨時性簡單橋梁。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因看見蓬草隨風吹轉而發明了車輪,于是以"橫木為桿,直木為轅",制造出了車輛,對交通運輸作出了偉大貢獻,故被尊稱為"軒轅氏"。隨著車輛的出現便產生了車行道,人類的陸上交通出現了新局面。
  在遠古堯舜時,道路曾被稱作"康衢"。西周時期,人們曾把可通行三輛馬車的地方稱作"路",可通行兩輛馬車的地方稱作"道",可通行一輛馬車的地方稱作"途"。"畛[zhěn枕]"是老牛車行的路,"徑"是僅能走牛、馬的鄉間小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車同軌",興路政,最寬敞的道路,稱為馳道,即天子馳車之道。唐朝時筑路五萬里,稱為驛道。后來,元朝將路稱作"大道",清朝稱作"大路"、"小路"等。清朝末年,我國建成第一條可通行汽車的路,被稱作"汽車路",又稱"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至于"馬路",則是外來語。巷、坊、弄、胡同等,被認為是從唐朝沿用下來的舊稱,系指大道以外的路。我們這里所說的道路,通常是指地面上供人或車馬經常行走的那一部分。
  一、先秦時期的道路
  路是人走出來的。可以說自人類誕生后,就開始有了路的歷史。早在大約50萬年至170萬年前,在亞洲東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后有了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著。我們的祖先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十分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華大地上開辟了最早的道路。
  歷史發展到原始社會傳說中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擔當部落首領的時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顯的進步。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有了可以行駛牛車和馬車的古老道路。據《古史考》記載:"黃帝作車,任重致遠。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駕馬。"《尚書·舜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堯年紀大了,經過反復考驗選擇了舜為自己的接班人,并將帝位傳讓給了他。舜登位后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辟四門,達四聰","明通四方耳目",二月巡泰山,五月去衡山,八月訪華山,十一月到恒山。可見舜帝對發展交通、開辟道路是非常重視的。夏禹的事業,也是從"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書·禹貢》)入手的。他"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jú局]"(《史記·夏本紀》),足跡幾遍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商朝重視道路交通,古代文獻中已經有商人修筑護養道路的記載。商湯的祖先"服牛乘馬",遠距離經商,揭開了以畜力為交通運輸動力的歷史。經過夏商兩朝長期的開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可以說我國道路已經初具規模。
  周武王姬發滅商后,除都城鎬京(今西安附近)外,還根據周公姬旦的建議,修建了東都洛邑(今洛陽),以便于控制東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對付殷商殘余勢力。為了有效發揮兩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們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并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向北、向南、向東南又修建成等級不同的、呈輻射狀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線,也是國家交通的中軸線。《詩經·大東》上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潛焉出涕!"意思是說在這條寬廣平坦、筆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貴族掠走了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不能不傷心落淚。《詩經·大東》還說:"維北有斗,西柄之揭。"是說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連結了七星。在我國古代交通發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義是不可低估的。不僅周、秦、漢、唐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都是在這條軸線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時期,這條交通線也仍然是橫貫東西的大動脈。周道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東周時期,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農業、手工業與商業都興盛起來。春秋大國爭霸,戰國七雄對峙,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軍事外交活動和人員物資聚散,都極大地推進了道路的建設。除周道繼續發揮其中軸線的重要作用外,在其兩側還進一步完善了縱橫交錯的陸路干線和支線,再加上水運的發展,把黃河上下、淮河兩岸和江漢流域有效地聯接起來。這個時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許多,秦國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棧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秦惠王時,為了克服秦嶺的阻隔,打通陜西到四川的道路,開始修筑褒斜棧道。這條棧道起自秦嶺北麓眉縣西南15公里的斜水谷,到達秦嶺南麓褒城縣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故稱褒斜道。這條全長200多公里的棧道是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木,并在其上鋪板而成的。除了褒斜道外,以后幾百年間還陸續開鑿了金牛道、子午道和儻駱道等棧道。這些工程極其艱巨,人們首先是采用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開山破石,然后在崖壁上鑿成30厘米見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樁。接著在上排木樁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樁上鋪板成路,下排木樁上支木為架。這樣,我們遠望棧道好像空中閣樓一般,煞是壯觀。迄今,陜西太白縣境內尚有多處清晰可辨的棧道遺跡。《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南則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道綰轂[wǎn gǔ晚谷]其口",戰略上為"蜀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即發生于此。除了秦國的棧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還有:楚國經營的從郢都通往新鄭的重要通道,晉國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東西孔道,齊魯兩國建設的四通八達的黃淮交通網絡,燕國開辟的直達黃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線等。至此,穿大袖寬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騎馬的戎狄人、居云夢江漢的荊楚人、披長發嬉水的吳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連成一體了,為中華民族的進一步統一打下了基礎 。
第 1/4 頁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畢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