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暢其流促發展 人便于行惠百姓
2014-01-23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
T|
T
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陽泉市道路運輸業歷經60年的風雨歷程,發展壯大。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運政管理由計劃經濟時期政企合一的"三統"管理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法制化管理;道路運輸市場由國營、集體兩種經濟性質組織形式發展為多層次、多渠道、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運輸組織新結構。道路運輸行業迅猛發展,全市建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道路運輸建設日新月異,運輸經濟蓬勃發展,有力地帶動了陽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60年的歷史性跨越,展示了陽泉市道路運輸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行業形象。
一、踏著共和國的腳步茁壯成長
新中國建立初期,陽泉境內有40.2公里土路勉強可以通車;道路運輸市場僅有個體私營的60輛馬車、20余輛客運人力車經營客貨運輸。
從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49年12月,"山西省交通局運輸公司陽泉客貨轉運棧"成立,初期貨物運輸處于組織民間人畜力車為主的落后狀況。1950年1月,從省運輸公司調入1輛日產豐田牌載重兩噸的舊貨車,首先"以卡代客、客貨混裝"試營開通陽泉到昔陽第一條班車客運線路。1953年11月,"陽泉市搬運公司"成立(翌年更名為"陽泉市運輸公司")。全市建立了國營運輸部門主導地位,對道路運輸市場實施"三統"管理政策。1957年底,全市汽車發展到199輛(其中客車1輛)。汽車客、貨運輸貫通了周邊各縣。全行業年度完成貨運量186.5萬噸,貨運周轉量1934萬噸公里,客運量58.8萬人,旅客周轉量1786.8萬人公里。運輸部門先后建立了汽車保修廠、大修車間。交通運輸系統提前完成了"一五"計劃,獲得全省生產競賽活動第一名。這一時期,成為陽泉發展道路運輸事業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
1958年10月23日,陽泉市交通局成立。"二五"到"五五"計劃期間,投資31.4萬元建設客運站,新建可容納600余人的長途汽車站候車室。運力結構從50年代以人畜力車為主發展為以汽車為主。市交通局開通市內公交客運線路27條,1964年1月移交市城建局。省運陽泉公司開辟農村客運班線,1964年首次實現了客運客車化。汽車維修業從組建陽泉市汽車修理廠開始初步奠定了晉東地區以陽泉為中心的交通運輸工業格局。搬運裝卸業從1970年后市交通局開展"雙革"運動,實現了搬運機械化,改變了沿襲數千年之久的人工裝卸重體力勞動。全市道路運輸業超額完成歷年各項生產計劃,市交通局被陽泉市政府樹為工交戰線的楷模。到1978年底,全市擁有營業性載貨汽車1452輛,營業性載客汽車88輛;全行業年度完成貨運量316.22萬噸,貨運周轉量7113.67萬噸公里,客運量232.7萬人,旅客周轉量9237.2萬人公里。
二、乘著改革的春風跨越發展
1978年12月23日,"陽泉市交通局社會運輸管理處"成立(2004年8月更名為陽泉市道路運輸管理處)。"六五"到"九五"期間,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運管職能由管理社會道路運輸轉變為道路運輸全行業管理,運管模式由對公用運輸實行"三統"管理轉變為市場準入制法制化管理,道路運輸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2000年以來,陽泉市運管處大力實施"交通率先發展"戰略,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依法行政,開展運輸行業組織機構、經營結構,運力結構調整,優化整合行業資源,加快客、貨運輸網絡建設。形成了新的道路運輸行業生產能力,客、貨運輸網絡覆蓋全市城鄉山村,道路運輸行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2008年陽泉市道路運輸管理闊步跨入了城鄉一體化大交通管理新時代。
道路旅客運輸發展日新月異 。2008年底,全市擁有道路客運汽車站21個,營業性客車發展到760輛(其中旅游客車40輛),16143個載客座位。全市行政村通客車率由2000年的74%上升到96%。形成了以陽泉市為中心,以255條客運線路為經緯,覆蓋全市城鄉山村、連接六個省、市(直轄市)的客運網絡。"村村通客車工程"建設中,陽泉市運管處2005年被市政府授予優秀單位,2007年1月被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榮記"山西省集體一等功"。2008年度全行業完成客運量3266.5萬人,旅客周轉量113655萬人公里。全市擁有城市公交客車331輛,公交線路31條;礦交兼營客車60輛,客運線路22條;城市出租客運經營戶13戶,擁有出租小轎車1895輛,客車94輛。市運管處多年榮獲省運管局"客運管理先進單位",2008年被授予"全省村村通客車城鄉公交一體化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