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六項重點工作 提升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水平
2014-12-08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
T|
T
我國國際道路運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由起先的“初級開發、客貨往來”階段,經過了“構建體系、建立制度”時期,正向建立“周邊為先、互聯互通”的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國際道路運輸發展服務體系新階段邁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國際道路運輸是我國同周邊國家開展互聯互通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綜合運輸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落實“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想、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改進提升綜合運輸服務、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實現邊貿和邊境地區跨越式發展、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迫切需要加快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要認真貫徹我國新時期周邊外交政策,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和睦鄰、安鄰、富鄰原則,以促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為主題,以實現通關便利化為主攻方向,以強化市場監管為抓手,以提高國際道路運輸互聯互通水平和服務能力為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
著力推動實施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加強國際道路運輸合作的統籌規劃。堅持規劃引導,相關部委及“一帶一路”沿線省級政府攜手合作,雙(多)邊政府交通運輸部門共同行動,聯合制定跨區域、跨國境的國際道路運輸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科學可行、快速有效的國際協商機制,擬定時間進度表,制定實施相應的對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下好下活國際道路運輸發展 “一盤棋”。
帶動區域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湄公河次區域”、“歐亞大陸交通合作”等次區域運輸通道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GMS(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運輸網絡,進一步增加CBTA(便利貨物和人員運輸協定)過境站點和運輸線路,使便利運輸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拓展,發揮次區域運輸通道最大效益。
促進形成國際物流大通道。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鼓勵支持發展國際道路運輸,以重點口岸城市為節點,建設一批集產品加工、包裝、集散、倉儲、運輸等功能為一體的區域性商貿中心和配送中心,促進沿邊地區對外貿易從邊境小額貿易向綜合性、多元化貿易轉變,實現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協調發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相互促進。積極探索發展國際陸海聯運、國際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方式,促進“渝新歐、鄭新歐”等鐵路運輸大通道與口岸道路運輸聯程聯運,帶動沿邊省與內陸省緊密合作,形成橫貫東西、聯結南北的對外運輸通道和經濟走廊。
>
著力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健全協同機制。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推動內陸同沿海沿邊通關協作,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原則,建立并完善國家層面、地方層面的便利運輸工作機制,在國家便利運輸委員會的大框架下,加強部門間的協調溝通,形成工作合力。交通運輸部將盡快與海關、公安、外交等國家部委,分別或聯合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等合作機制,深化全面合作,提高通關效率,促進便利運輸。
推動依法履責。在一些口岸,運管部門還未能進入查驗現場辦公。有的口岸,交通運輸部門建了聯檢大樓,修了通往口岸的道路,但卻被排除在查驗現場的辦公部門之外。交通運輸部門要全面落實國務院賦予我部的“負責汽車出入境運輸管理”、“統籌協調交通運輸國際合作與交流有關事宜”的職責,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參照“邊防檢查﹢海關﹢檢驗檢疫﹢海事”的水路口岸通關模式,促進形成“邊防檢查﹢海關﹢檢驗檢疫﹢運管”的陸路口岸通關模式,明確并落實運管機構進入口岸限定區依法履行職責的政策,與相關部門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提高通關效率。從國際道路運輸涉及的通關、審批等環節入手,統一運輸車輛備案流程、統一通關查驗流程,建立并公布國外車輛及人員臨時入境手續規范及流程;在合法合理基礎上,最大限度簡化辦理流程,明確辦結時限,提高審批透明度,努力消除通關環節中的非物理性障礙,提高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
實現信息共享。按照“統一開發、復制推廣”的思路,在“十三五”期間,啟動實施重構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實現口岸信息化的全覆蓋,實現各口岸管理部門間對出入境車輛信息的共享,顯著提高口岸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水平。
>
著力促進國際道路客貨運輸
穩步發展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把推進道路聯通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加快與周邊國家的國際公路運輸通道建設,基本實現與毗鄰國家相連的重要公路通道高等級化,提升重點口岸公路、邊防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規劃建設公路口岸客貨運輸站場、物流設施、口岸運管機構查驗設施,通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實現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效銜接、相互支撐,加快形成聯通內外、安全暢通的國際道路運輸大通道。加強調研對接,抓緊推進界河公路橋梁建設。同時要進行深入論證,避免受制于人,搞成“爛尾”工程。
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清理和規范收費,對按規定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可根據審批權限和程序,適當降低過高收費標準,積極爭取適當免除國際運輸車輛相關稅費,進一步減輕企業及從業人員負擔。研究建立國際道路運輸線路開發和運營虧損補貼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鼓勵并推動中外保險機構合作,開發適應需要的保險產品,加強對國際道路運輸經營風險的控制。
促進市場誠信。推進國際道路運輸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整合各相關部門的信用數據,提升對國際運輸企業、車輛及從業人員信用信息采集應用能力,建立覆蓋行政許可、行政執法、安全生產、服務質量的“一戶式”信用信息檔案,培育“誠實守信、處處受益,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行業信用市場,形成遵章守法、誠信經營的良好行業風尚。強化對國際運輸企業、車輛及人員監管,依法查處違法違章經營行為,維護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