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體驗強服務,滿足了社會公眾新期待。直面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從細微入手、點滴做起,實化舉措,為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春運服務滿意度持續提升。自2014年,會同多部門連續五年組織開展了春運情滿旅途活動,凝聚各方面力量,不斷創新春運組織和服務模式,著力打造便捷春運、溫馨春運、平安春運、誠信春運,讓春運旅途更具人情味、更有溫度感。2018年春運期間,共完成旅客運輸29.7億人次,鐵路、民航運送旅客占比持續擴大;互聯網渠道購買火車票、汽車票、飛機票比例分別達到79%、63%和95%,旅客購票更加快捷;76%的旅客能夠在1小時之內抵離交通樞紐場站,組織銜接更加順暢。2018年第三方春運大數據調查顯示,人民群眾對春運服務的滿意度為74.8%,比2016年提高了約5個百分點。
二是物流服務體驗持續改善。圍繞破解城市配送通行難、停靠難、裝卸難“三難”問題,會同多部門加強和改進城市配送管理工作,優化城市配送運輸與車輛通行管理政策,頒布實施了《城市物流配送汽車選型技術要求》國家標準。組織開展了22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建設,加快推廣應用新能源配送車輛,創新共同配送、夜間配送等組織模式,完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時效、高品質物流服務需求。研究制定道路冷鏈運輸服務規則、冷藏保溫車輛技術要求等技術標準,冷鏈物流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
三是維修與駕培服務模式持續優化。大力推進全國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截至2018年7月,已覆蓋23個省(區、市)的308個地市,為3975萬輛汽車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加快推進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對未在規定期限內整改到位的企業進行通報約談并督促整改。著力推進機動車駕駛培訓制度改革,全面推廣“計時培訓、計時收費,先培訓后付費”駕駛培訓服務新模式。2017年,全國推行駕駛培訓服務新模式的培訓機構達1.4萬家,占駕駛員培訓機構總數的84.5%。
聚焦痛點優環境,營造了改革發展良好氛圍。深入分析影響行業安全穩定發展的“癥結”,主動回應政策訴求,持續創新管理方式,運輸服務市場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一是“放管服”改革實現新突破。先后取消了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立項審批、機動車維修經營許可等2項行政審批事項和機動車駕駛培訓教練員、維修技術人員從業資格證認定核發等2項地方實施的審批事項,以及汽車客運行包裝卸工、貨運理貨員等8項職業資格類證照。優化了毗鄰市、縣道路客運班線經營的審批程序,簡化了跨省客運班線延續經營的審批程序。大力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力規范了執法行為,增強了對市場主體的威懾力。實施“互聯網 政務服務”,對道路運輸業務流程進行了整合與再造,不斷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二是運輸傳統業態釋放新活力。印發實施《關于深化改革加快推進道路客運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優化道路客運資源配置方式,推動道路客運與其他運輸方式有機銜接和差異化發展,道路客運企業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京津冀、華東六省一市等地,通過與道路運輸經營者簽訂省際道路客運協議,簡化省際客運班線許可程序,為道路客運企業轉型升級創造條件。經國務院同意,印發實施《促進道路貨運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行動計劃》,為行業穩定發展、轉型升級創造環境。近年來,傳統道路貨運企業順應形勢要求,通過股權參與、契約聯合等形式,實施聯盟化、抱團式發展,加速整合物流資源,與生產制造、電子商務等協同融合,呈現出新的發展活力。
三是安全生產管理邁上新臺階。自2012年以來,先后實施道路客運平安年、道路運輸平安年活動,從提高營運駕駛員安全素質、規范企業安全管理、提高車輛安全性能、強化客運站安全管理、加強車輛動態監管等多方面入手,推動落實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建立安全生產季度分析例會制度,全面啟動道路運輸安全生產三年工作計劃,安全生產形勢穩中向好。2017年,全國共發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的道路運輸安全生產事故起數、造成的死亡人數,較2012年分別下降43.2%和44.2%;發生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的重特大道路運輸安全生產事故起數,較2012年下降50%。
創新發展增動能,促進了新業態新模式競相迸發。主動擁抱移動互聯網,把握業態多元化、產業融合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的發展特征,推動運輸服務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一是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快速發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出臺了世界首部在國家層面承認網約車合法性的部門規章,為全球網約車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初步形成了覆蓋巡游車、網約車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交通運輸新業態監管工作新格局。截至2018年7月,已有80多家網約車平臺公司獲得經營許可,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36萬多本、車輛運輸證22萬多本,網約車發展逐步規范。
二是道路定制客運服務有序發展。截至2018年7月,北京、江蘇、浙江、湖北、云南等10余個省份制定實施了鼓勵道路客運定制服務規范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15個省開展了道路客運定制服務。積極推進差異化定制客運服務模式,以7~19座車型為主,引導企業重點對接機場、高鐵站、景區、校園等重要客流集散點,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個性化、高品質的運輸服務出行選擇。“巴士管家”“巴巴快巴”“皖美出行”“如約巴士”等一批定制客運出行平臺快速發展,“按需定制、一鍵購票、便捷換乘”的出行服務產品,進一步提升了旅客出行體驗。
三是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迅猛發展。聯合多部門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規范企業運營服務,保障用戶資金和網絡信息安全,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各地積極出臺落地實施方案和配套管理政策,北京、天津等37個城市正式出臺了實施意見和相關配套管理政策。截止2018年7月,共有77家企業先后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累計投放車輛3090萬輛,注冊用戶近6.5億,日最高使用量達到7000萬人次。
四是分時租賃汽車新業態穩步發展。制定實施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了分時租賃汽車發展定位,推廣應用“電子圍欄”技術,引導用戶有序停車;鼓勵探索通過優惠城市路內停車費等措施,推動租賃車輛在依法劃設的城市路內停車泊位停放。截至2018年7月,全國共有分時租賃企業300余家,分時租賃經營車輛總數約10萬輛,其中90%以上為新能源車輛。
五是互聯網物流服務平臺創新發展。主動順應“互聯網 ”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物流產業鏈條長、貨運服務領域廣、數據資源豐富、信息匹配需求旺盛等優勢特點,推動物流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培育了一批線上線下結合緊、資源整合能力強、車貨匹配效率高、服務產品多元化的互聯網物流平臺服務商。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貨物運輸與金融保險、倉儲租賃、汽車銷售、汽車維修、能源服務等領域的深度融合,逐步打通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各種運輸方式間的信息“孤島”和市場“壁壘”,構建起了鏈接上下游、關聯前后向、延伸左右端的物流服務生態圈,形成了物流服務供給新模式。
運輸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實踐生動、內容豐富,創造的經驗彌足珍貴:一是全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運輸服務的獲得感。交通運輸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民生領域。必須始終秉持一切服務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工作理念,把人民群眾滿不滿意、認不認可作為衡量運輸服務工作的唯一標準,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關心關切,努力讓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運輸服務改革發展成果。二是緊緊抓住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出行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必須緊緊抓住主要矛盾,直面困難挑戰,深入分析解決運輸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出行需要。三是堅決服從服務國家戰略,持續抓好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服務性行業。必須服務服從發展大局,把握歷史機遇,主動擔當作為,推動運輸服務與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入融合,在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更好發揮先行作用。四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增強行業發展內生動力。交通運輸行業是創新要素集聚、市場化程度高、集成應用創新活躍的領域。必須落實創新發展理念,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實力,著力培育新優勢,厚植發展新動能,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運輸服務向質量效率型轉變提供內生動力。五是牢牢堅守紅線底線,持續推進行業安全穩定發展。交通運輸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經濟社會穩定大局。必須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方針,牢固樹立底線紅線意識,全面加強安全管控,努力化解各種風險矛盾,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好行業穩定發展大局。
◇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新起點上推進運輸服務高質量發展
40年崢嶸歲月,40載改革華章,激勵我們馳而不息、戮力前行,鼓舞我們堅持不懈、奮發有為。在新時代新起點,我們將緊緊圍繞交通強國建設總目標,進一步深化運輸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凝聚全行業力量,奮力譜寫運輸服務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持之以恒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加快形成運輸服務供給新模式。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推進運輸結構調整,推動公路運輸更多向鐵路、水運轉移,為提高綜合運輸效率、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實施鐵路運能提升行動。加快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運力裝備投入,提高鐵路服務水平和配套能力,深化鐵路運輸市場化改革,創新優化鐵路運輸組織模式,不斷提升鐵路市場競爭能力。二是實施水運系統升級行動。完善內河水運網絡,大力推進集疏港鐵路建設,規范港口經營服務性收費,加大柴油貨車煤炭集港運輸管控力度,大力發展江海直達、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等多式聯運服務。三是實施公路貨運治理行動。深化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健全貨運車輛非法改裝聯合監管工作機制,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推動道路貨運行業集約高效發展。四是實施多式聯運提速行動。加快多式聯運樞紐建設和裝備升級,大力發展集裝箱鐵水聯運,深入實施多式聯運示范工程,不斷創新運輸組織模式。五是實施城市綠色配送行動。引導區域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群統籌規劃建設綠色低碳貨運配送網絡,加大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推廣應用力度,推進城市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六是實施信息資源整合行動。推動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促進不同運輸方式、供應鏈上下游數據信息共享交換,加強多部門間信息開放與共享,提升公共信息服務水平。
持之以恒完善客運服務網絡,加快打造旅客出行供給新格局。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理念,順應客運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要求,著力打造多層次、網絡化、智能化、立體式客運服務網絡,更好滿足社會公眾美好出行新期待。一是打造多層次的旅客出行服務系統。加快構建國際便捷出行、區際城際快速出行、城市高效出行、城鄉客運一體化出行的服務系統。調整旅客運輸供給結構,促進中長距離出行主要由鐵路、民航承擔,中短距離由道路客運承擔。二是打造網絡化的城市群捷運服務系統。推進都市圈、主要城市群構建以城際軌道交通為主骨架的快速通勤系統,建成一批集多種對外交通方式和城市交通一體化布局的綜合客運樞紐。三是打造低碳化的城市公交服務系統。充分發揮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全面推進公交都市創建工作,深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治理能力建設,大力發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統,打造慢行交通系統,為人民群眾綠色出行提供支撐。四是打造無縫化的旅客聯運服務系統。努力提升旅客聯程運輸服務品質,推進綜合客運樞紐規劃建設一體化、票務服務一體化、行李服務便利化、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等工作。五是打造一體化的城鄉客運服務系統。加快推進建制村通客車,積極構建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發揮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帶動作用,提升“四好農村路”運輸服務水平。
持之以恒推動貨運轉型升級,加快拓展貨運物流供給新空間。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貨運物流發展環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貨運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一是切實改善貨運市場營商環境。完善取消4.5噸及以下普貨車輛運輸經營許可證、道路運輸證和從業資格證的配套舉措,落實取消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立項審批、道路貨運站場經營許可證等改革制度。推進貨車綜合性能檢測、安全性能檢測、尾氣檢測“三檢合一”。二是切實改善貨運車輛通行環境。向社會公布全國統一的貨車非法改裝和超限超載處罰等清單,持續開展公路治超執法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各地執法投訴舉報答復滿意率的監督考核。三是切實改善貨運企業創新環境。支持龍頭骨干運輸企業集約高效發展,鼓勵創新甩掛運輸、掛車共享、大車隊等先進組織模式,加快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四是切實改善貨車司機從業環境。推進建設“司機之家”,改善貨車司機工作和生存條件,不斷提高貨車司機社會保障,大力發展貨車司機職業教育。五是切實改善貨運發展管理環境。開展平板半掛車等老舊落后車型的專項治理,淘汰低水平落后運能。加強對“互聯網 ”車貨匹配平臺經營監管,依法查處損害貨車司機、損害客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經營行為。
持之以恒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培育運輸市場供給新活力。不斷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鼓勵支持新舊業態融合發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實現運輸服務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一是著力推進網絡預約出租車規范發展。在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框架下,形成多部門工作合力,推進網約車規范化可持續發展。加快出租汽車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完善打擊非法營運長效機制,切實保護公眾消費者合法權益。二是著力推進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可持續發展。督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加強用戶資金管理,鼓勵運營企業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賃服務。指導各地建立科學合理的車輛投放機制,并加快推進自行車交通系統和停車位建設。三是著力推進小微型客車租賃業健康發展。聯合公安部門等部門,建立完善小微型客車租賃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對汽車租賃實施行業管理的法律地位,建立全國統一的行業基本管理制度,積極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四是著力推進定制客運出行服務有序發展。深化道路客運行業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定制服務在市場準入、運營監管、誠信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積極探索線路停靠點備案管理、靈活發班、靈活投放運力等“放管服”改革措施,鼓勵定制客運等新業態創新發展。五是著力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發展。深入國家道路運輸管理改革,加快國際便利化公約的研究和加入,全面拓展國際運輸合作區域和范圍,為運輸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多更好條件。
持之以恒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營造深化供給側改革新環境。圍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轉職能、轉作風、強基礎、強監管,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營造風清氣正的運輸服務改革發展環境。一是夯實法規制度基礎。形成了以《綜合運輸促進法》為龍頭,《道路運輸條例》《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條例》為重點,若干部門規章為補充的運輸服務法規制度體系。二是堅守安全發展底線。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安全生產權責清單、問題隱患清單和整治責任清單,推進安全生產監管標準化;不斷提高主動安全能力,研究推廣自動駕駛等新技術。三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研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監管方式,切實加強和改進事中事后監管。四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穩步推進運輸管理機構改革,持續提升運輸服務管理干部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強化基層隊伍和執法能力建設,加快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運行順暢的道路運輸管理體制。五是培育陽光政務環境。踐行“一網、一門、一次”的政務服務改革理念,深化道路運政系統綜合應用,持續提升12328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服務效率和水平。加強政務信息公開,做好運輸服務政策解讀,及時回應人民關切,讓人民群眾更認同更滿意。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運輸服務行業必將以更堅定的步伐、更自覺的行動,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決不辜負黨中央的重托,不辜負人民的期待,不辜負時代的責任!
責任編輯: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