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客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村客運站經營管理長效機制。近年來,寧夏交通運輸部門搶抓農村公路建設的歷時機遇,堅持路、站并舉,同步實施。在實現所有中心城區建設二級以上客運站的基礎上,2005年至2011年,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模式,通過地方投資、定額補貼,全區共建成四級客運站167個,90%的鄉鎮建成了等級客運站;2007年至2011年,交通運輸廳全額投資建設農村客運招呼站926個,占全區行政村總數的40%,使全區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聯接城鄉、方便換乘的客運基礎設施平臺。農村客運招呼站真正起到了方便候車、休閑納涼、宣傳教育的作用,農民朋友高興地稱之為“吉祥三寶”。
在農村客運站管理上,推行國有民營、委托管理等形式,把鄉鎮客運站委托企業或承包給個人經營,允許他們在保證客運服務的前提下,從事其他經營性服務,增加收入來源,彌補收入不足,實現政府滿意、農村群眾滿意、經營者滿意。在青銅峽市,以汽車客運站為樞紐,形成城市公交、長途班車、出租汽車之間無縫銜接的換乘中心,老百姓一出家門就能上車,到點就能換乘,生活也隨著路和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而轉變了模樣。寧夏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及時總結青銅峽市試點經驗,相繼在新、改、擴建銀川、吳忠、石嘴山、中衛等城市中心客運站時,充分考慮城際客車、農村客運、城市公交、出租客運等各種客運方式之間的有效銜接,以車站為樞紐實現了各種旅客運輸方式的“零距離”和無縫換乘。
2007年以來,在自治區政府的資助下,向寧夏南部山區共投放鄉村便民公交車588輛,實現了山區大部分自然村、行政村通公交。
落實兩個責任,推動城鄉道路客運安全發展
寧夏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在大力發展農村客運、加快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進程中,認真履行“三關一監督”的安全管理職責,嚴格落實兩個責任(即行業安全監管責任和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為提升城鄉客運安全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善各項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加強道路運輸安全生產源頭管理。2006年以來,寧夏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寧夏汽車客運站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將企業安全考核作為市場準入和退出的指標,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業退出機制,從制度上避免企業轉嫁安全責任。2007年,下發《關于規范全區道路運輸行業安全生產檢查工作的通知》,規范安全檢查內容,使安全隱患排查制度化、經常化、規范化,有效落實了行業監管主體責任。2008年,推行《營運客運企業派車單制度》,每天出車前先由企業對車輛進行安全檢查,與汽車客運站出站安全檢查形成“雙檢”制度,使道路旅客運輸安全生產管理從企業到客運站層層把關、環環相扣,安全生產責任得到有效落實。
責任編輯: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