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史話--我國古代車輛發展簡述
2014-01-10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
T|
T
古人乘車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側。一車三人,尊者在左,驂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車則不同,如是將帥之車,則主帥居中,便于指揮,御者在左,護衛居右;如是一般兵車,則是御者居中,左邊甲士一人持弓,右邊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協同作戰。
3. 車輛動力的變化
我國古代陸路交通運輸的動力,說到底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兩大類,還談不上機械動力。然而,同樣是人力和畜力,其使用的方式、規模、手段、效益等,各個時期卻大不相同。
車的出現是我國陸上交通運輸工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人力車則是人們最先使用的一種車輛。用人力推挽的車輛之載重能力比人肩挑、背負大得多,而且它可以免除人體直接承受重壓。但人的體力有限,因此,人力車多是輕便的兩輪車或獨輪車。據古書記載,我國商朝(公元前16 世紀- -前11 世紀)已經能夠制造有輻車輪的輕便兩輪車。秦漢時期(公元前221 年--公元220 年)把人力兩輪車稱為"輦"〔niǎn 碾〕,一般為皇帝和王公貴族所乘用。漢魏時期,曾盛行一種用人力推挽的獨輪車,貨架安設在車輪的兩側,用以載貨,也可乘人。獨輪車只有一個輪子著地,便于通過田埂、小道。19 世紀末期,我國一些大城市里出現了一種載客人力車。它的主要構件是彈性車輪、鋼片彈簧的懸掛裝置和木制的車廂。車廂前伸出兩根轅桿,是車夫挽車的手把。提起轅桿,乘車人身軀后仰,可減輕挽車力。由于這種載客人力車是從日本傳入的,故又叫"東洋車"。
畜力車的出現,使古人從繁重的推挽車勞動中解放出來,成為車的駕馭者。畜力車比人力車載運能力大,而且速度快,行駛里程遠,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過很大的促進作用。古人使用畜力作為車輛的動力,是以人類對野獸的長期馴化為先決條件的。以馬為例,它那魁梧的身軀,奔馳千里的英姿,一直為人們所贊頌。可是馬并不是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據說世界上最早的馬,只有一尺左右高,相貌和現代的狐貍差不多。以后經過上千萬年的自然進化,特別是通過上百萬年的人類培育,它才變成供人騎乘和作為車輛動力使用的家馬。我國古代一直習慣用馬來駕車,馬車的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 4000 年以前。《尚書》中有"服牛乘馬"的說法,夏朝時期的馴馬駕車技術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到了商朝,已經有了裝設輻車輪和車廂的馬車。春秋戰國時期,用馬拉的戰車多少成了國力強弱的標志,馬作為騎乘之畜也開始為我國古人所普遍使用。豢養馬、鑒別馬的知識技能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西漢時,為了得到馬,國家專門頒布法令,要求家家養馬,不許10 歲以下的馬出關出界。有時為了要馬,不惜發動戰爭,派大將去西域索取驃悍雄健的汗血馬。東漢著名將軍馬援,深刻認識到"馬者甲兵大本,國之大用",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相馬經驗,并鑄成銅馬一尊。他說:相馬的知識光靠口耳傳授不行,"傳聞不如親見,視影不如察形"。然而,任何一匹具體的馬,又不可能兼具各種優點,"今欲形之與生馬,則有法難備具,又不可傳之于后",于是鑄成一尊銅馬,高三尺五寸,胸圍四尺四寸,將良馬的口齒、身中、唇 等各部位的長處集于一身,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可以長久存在。馬援鑄的銅馬模型被稱作"名馬式",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利用模型進行相馬術的直觀教育,說明馬援是很有點科學頭腦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用馬方面又有了新的改革,這就是六朝人發明了馬鐙。古代人騎馬不用鐙,甚至到了三國時期還不知道用鐙,所以體力消耗很大。這時發明了馬鐙,騎馬就很方便了。這是一個極其簡單而又有很大實用價值的發明。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先生說:馬鐙傳到歐洲,促進了歐洲人的騎兵建設。可惜我們無從知道這馬鐙的發明者與最初的使用情況了。馬車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因此在畜力車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漢朝以后,馬車主要不是作為戰車使用,但作為載客運貨的運輸車輛,卻一直得到普遍使用,并延續至今。現在我國廣大的北方農村,馬車仍然是重要的運輸力量。
牛,也是重要的畜力。在我國,用牛駕車的歷史并不短于用馬,最早使用牛車也在4000 多年以前。牛車不如馬車快捷,但也有自己的優勢。尤其是馬匹缺乏時,牛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漢初缺馬,"將相或乘牛車"。(《史記·平準書》)但漢人更愿意把牛用于耕地。不過,到了漢武帝后期,王侯們又開始駕乘牛車了。那是出于不得已,因為戰爭,國家少馬。到了魏晉南北朝就不同了,駕乘牛車竟成了富豪貴族以至皇家的一種時髦講究。據說牛性穩實,而只要駕馭得法,其速度也相當可觀,所以受到歡迎。《二十二史考異》說:"古之貴者,不乘牛車,后稍見貴。自靈獻以來,天子至士,以為常乘。"晉代皇帝出行,有五時車、五牛旗的要求。晉人如此重視牛,據說是由于"負重致遠安而穩也"(《晉志·輿服制》)。因此,皇帝的御軺車、御四望車、御衣車、御藥車、御書車等,都由牛駕著,在御道中央行走。另有畫輪車,"至尊出朝堂舉哀乘之",也是駕牛而行。又有云母車,也駕牛,專門用來賜予王公;有皂輪車,駕駟牛;還有油幢車、通幔車,都用牛駕車,用以賞賜功勛貴戚。由此可見晉代牛的"身價"之高。據說北魏官員普遍乘牛車。《魏書·晁崇傳》載:天興五年(公元402 年)牛大疫,"輿駕所乘巨 〔jiè介〕數百頭同日斃于路側,自余首尾相繼。是歲天下之牛,死者十之八九"。看來,北方貴族與皇家乘牛車較為普遍,牛已成為極重要的運輸動力。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人們也練就了一身高超的駕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