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民營公交活力四射
2013-07-16 來源:中國道路運輸
打印 字號:
T|
T
以主體整合為基礎,深化營運體制改革。改革前,湖州市本級公交經營主體“散小弱”的特點鮮明,集約化程度不高,整體發展實力較弱。對此,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資產為紐帶,整合重組公交企業。2011年7月底,由市公交公司整合市區聯合巴士客運有限公司為一家公交企業,由國運公司、長運公司整合南潯萬順等4家城鄉公交企業組建另一家公交企業,形成“一城兩交”格局。整合后企業規模擴大,要素集中度和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平均每家公交企業擁有公交車327輛,線路重復系數下降30%,平均負債率低于40%。同時,整合過程中民營資本追加投入近6000萬元,公共交通生產組織結構和資產結構進一步優化,為公共交通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夯實了基礎。
以政府主導為關鍵,加大扶持引導力度。湖州市政府設立了公共交通發展基金,所需經費列入市、區政府財政預算,每年不少于5000萬元,以財政補貼的方式購買公交服務,以此體現政府對公交發展的主導作用。政府購買公交服務資金采取以成本規制為基礎的里程核算方式,即政策性虧損補貼根據公交線路運行里程和單位里程虧損補貼基準核定,單位里程的虧損根據成本規制標準來核算,線路的標準里程由管理部門根據實際情況予以核定,確保財政資金總量可控,核算簡便易行。2011年以來,已兌現2600多萬元的政策性虧損補貼資金。此外,公共財政對企業購買符合標準的公交車予以15%~25%的補貼,經立項批準的信息化項目所需設備給予適當補助,依據其服務質量考核給予合理投資回報。同時,從年度計劃執行情況、服務質量專項考核和主要財務規制指標考核等方面,對公共財政購買公交服務實施綜合考核。通過政策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個公交行業發展活力得到了充分激發。
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提升公交服務水平。針對改革前公交車輛設備差、站點布局不合理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加快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調整公交線網布局。堅持低碳公交理念,從2011年起,計劃通過5年努力,投入2.95億元購置658輛LNG天然氣客車,使市區清潔能源公交車比例達70%。截至目前,市區12條主干線全部投放LNG天然氣公交車,總數達到166輛,占新購車輛的58.9%,可實現年替代標準油3300多噸,節約能源成本660多萬元。積極調整優化線路班次,已實現新辟、調整優化公交線路61條,高峰時段公交運行班次密度普遍加密至6分鐘~8分鐘一班。完成公交形象的整體設計,公交車輛、場站標識系統設計工作已初步完成并應用于城市、城鄉公交;提升公交智能水平,完成公交到站查詢系統和公共交通信息發布平臺的開發方案,市區第一批40個智能公交站牌已布設完成,整個公共交通發展面貌煥然一新,真正實現了“出行更便捷、乘坐更舒適”的發展目標。
以待遇保障為重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通過財政資金引導企業建立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明確司乘人員收入不低于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1.1倍,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保障司乘人員工資收入與崗位性質、勞動強度相適應。先后指導公交企業建立了工資協商機制,及時主動修改薪資分配方案,積極回應職工薪資訴求,確保司乘人員的工作穩定性。同時,引導公交企業加強和諧企業文化建設,加大對公交從業人員主人翁意識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建立起從業人員全員培訓教育機制,有計劃、有重點開展教育和培訓,提升公交服務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