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自2006年始,合肥市政府就正式編制城市公共交通專項規劃,并出臺了《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實施意見》,明確了優先發展城市公交的戰略定位,陸續制定了優先發展城市公交、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具體措施。
“當時,合肥提出了力爭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大運量快速交通為骨干、普通公共汽車為主體、出租車為補充、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的交通體系。”彭立煌表示,從當前公交發展的現狀來看,已逐漸實現了當初的設想,如今合肥已基本建立起區域、區間相結合的“141”公交線網布局,形成30分鐘至50分鐘的城市公共交通圈,有效解決了市民當初的“出行難”問題。
“可以說,現在合肥的公交車已經四通八達,再偏僻的角落都能乘坐公交車前往,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個別線路車輛還是較少,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期,車輛非常緊張,我們擠上車也不容易。”家住蜀山區的龐先生向本刊記者提出了自己的一點想法,希望合肥公交集團能夠根據上下班時間合理調配車輛和發車頻率。龐先生的想法只是當前大多數上班族的一個縮影,他們都希望合肥公交的宗旨不再僅限于解決老百姓“出行難”,而是力爭提供“舒適、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務。
值得慶幸的是,合肥公交集團已傳來了利好消息。“十一二?五”期間,合肥市政府逐漸加大對公交車輛的投入,公交客運總量年均增長率達7.2%,這些新增車輛大多采用性能優秀、排放量低、舒適性強的大容量公交車、豪華空調車,一些老舊和污染環境的車輛正在逐步退出公交運營。
“現在大家從路上看,再也看不到當年那些‘老爺車’了,市民乘車舒適度明顯增強。”彭立煌說,合肥公交推出的一些舉措甚至在全國都處領先地位,比如2009年底,合肥開通了全國首條純電動公交線路,在建設綠色低碳公交領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近期還將有150臺電動公交車投入運營,屆時,更多市民都將切身體會到電動公交的優點。
展望:公共交通分擔率將達30%
回想起合肥第一代公交車,合肥公交集團不少老員工都是唏噓不已。“合肥第一批改裝的公交只有一個車門,乘客上下車都要靠乘務員用手推拉。”合肥公交集團一位退休乘務員回想起當時的場景。
當然,這些與合肥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第一條公交線路開通之時,合肥僅有一條瀝青公路——長江路,到1978年,全市道路也僅有118.6公里。而如今,合肥已由環城時代向濱湖時代轉變,逐漸突破了老城區一環二環等樊籬,一個個新區、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屹立于廬州大地,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新站試驗開發區,政務文化新區,濱湖新區……
責任編輯:bd